肯尼亚AA咖啡,蓝山咖啡,科纳咖啡,曼特宁,黄金曼特宁,摩卡,耶加雪菲......这些咖啡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他们都称得上为“精品咖啡”,一杯好喝的精品咖啡绝对能释放压力,放松心情,那么“
精品咖啡”有什么特点?
精品咖啡六大特点
1.精品咖啡豆必须是无瑕疵豆的优质豆子。
它要具有出众的风味,不是“没有坏的味道”,而是“味道特别好。”
2.精品咖啡豆必须是优良的品种。
所生产出的咖啡豆具有独特的香气及风味,远非其它树种所能比,但是相对产量要低,近年来为追求抗病虫能力及产量提高,出现了很多改良树种,如肯尼亚大量推广高产量的rurial11种,但口味和质量大打折扣,当然不能称之为“精品咖啡”。
3.精品咖啡豆的生长环境也有较高要求。
一般生长在海拔1100米甚至1500米以上的高度,具备合适的降水,日照,气温及土壤条件。一些世界着名的咖啡豆还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如蓝山地区的高山云雾,科纳的午后“飞来之云”所提供的免费阴凉,安提瓜的火山灰土壤,这些为精品咖啡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4.精品咖啡豆的采收方式最好是采用人工采收的方式。
即只采摘成熟的咖啡果,防止成熟度不一致的咖啡果同时采摘。因为那些未熟的和熟过头的果实都会影响咖啡味道的均衡性和稳定性,所以精品咖啡在收获期需要频繁细密地进行手工采摘。
5.精品咖啡豆采用精制方式处理。
谨慎的水洗与日晒,各种精致生豆处理的加工,使咖啡得到“有层次的”,“有果酸的”,“有甜味的”,“甘醇的”的风味,水洗式精制方式可以得到杂质少的咖啡豆,但是采用水洗法的豆子在发酵过程中如果水质及时间掌握不当会容易让咖啡豆感染过度发酵的酸味,而干法处理的豆子也需要注意及时翻检并防止咖啡豆受到潮湿地面及杂物的污染。加工好的豆子,要及时烘干,而且烘干也要有度,一般处理好的豆子含水率在11-13%,烘干不足容易使豆子发霉,烘干过度容易使豆子老化影响风味。
6.精品咖啡有严格的分级制度。
一般生豆在处理好后以”羊皮纸咖啡豆”即带着内果皮的形式保存,出口之前才脱去内果皮。经过严格的分级过程以保证品质的均一。而且其保存运输过程中的保护相当重要,比如对于温度湿度的控制,通风的控制,避免杂味吸附等,如果这些做不好,那么等级再高的豆子也会变的不再精品。
精品咖啡品牌的未来发展会是商业化?
目前咖啡基本上也都在30元-50元之间,很多精品咖啡品牌不仅自身门店与门店之间变得流水线生产般大同小异,连不同品牌之间都在品类和定价方面趋于同质化 - - 基本都是以手冲咖啡,果汁,甜点,简餐为主要品类,那么,精品咖啡品牌的未来发展会是商业化吗?
所谓的精品咖啡指的应该是咖啡在多个层面上的精品化,比如咖啡豆是来自全球各产区的小批量品种,并且要经过精细化处理,品质较一般咖啡豆更高;还要通过专业的烘焙凸显出咖啡豆的独特风味,如果从更严格的层面来说,熟豆评测需要达到国际标准80分以上,才可称得上是精品咖啡。
此外,对咖啡师的冲泡器具和手法,搭配的牛奶品质也都有要求,更为重要的是,精品咖啡门店经营者本身应该是个热爱咖啡文化的咖啡行家,能和消费者之间产生良好互动。总而言之,精品咖啡必须提供的是一杯明显更好喝的咖啡,且能让消费者在这里能获得比连锁咖啡馆更好的体验。
而现在,批量出产的“精品咖啡店”正在企图改变原本“小众”的设定,带着来自资本血脉里的抢夺市场的冲动,把“精品咖啡”这个受众相当精准而狭窄的概念推向大众。如此之下,精品咖啡馆的受众将与连锁咖啡馆高度重合,即使在门店装潢,名称,价格定位等方面更为精品化,看起来占据了更为细分的市场,如果无法与连锁咖啡馆更明显地区分开来,又无法在高度类同的精品咖啡品牌之中脱颖而出,满足真正懂咖啡,对精品咖啡有更高需求的人群。那么,在蓬勃发展的中国咖啡消费市场增长洪流下,这类的精品咖啡品牌恐将遭遇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说到底,中国有巨大的咖啡消费潜力,而精品咖啡的出现是咖啡市场消费升级的一种必然结果。但目前大多数国人对咖啡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表面,将咖啡视为文化的精品咖啡市场其实并没有资本想象中的广阔,在流量客群上还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与磨合。
另外,在入门门槛相对较低但竞争日益剧烈的咖啡市场里,如何在高速扩展下保持门店的品质,服务,环境等方面高水平表现,如何培养自身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更凸显精品化,个性化,小众的定位才是一众精品咖啡品牌最迫在眉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