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蒂姆,作为一个已经在云南生根的品种,我对它是又爱又恨。虽然它有诸多的缺点,也根本不适合高海拔种植,但是它可改良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而且也已经越来越好。怎样更多的发现它的优点并加以利用才是最重要的。在流行浅烘焙追求酸香上扬甜感口味的国内圈子来看,它显得厚度不足。可是却少有人意识到由于卡蒂姆的罗姆斯塔血统却偏偏适合深度快速烘焙。
在大多数国人的眼里,云南咖啡=云南小粒咖啡。甚至有很多人以为“云南小粒”是一个咖啡树种。也许在许多商家的眼里,这个名字就意味着商机,但在我的眼里,这个名称可有可无,他最多算是一个品牌,绝对不能算是一个咖啡品种。既然说到云南的咖啡品种,那么不得不提“Catimor卡蒂姆”. 这个咖啡品种由雀巢公司引进,后又经过改良杂交为现在云南地区广泛种植的CIFC7963 。原种是Timor Hybrid和Caturra的杂交品种。特点具有Caturra的高产、植株矮小和timor的抗病力强。 卡蒂姆在诞生初期,因为timor的罗姆斯塔血统而一直被业内认为杯测风味不佳。但是随着品种的不断改良,F6第6代卡蒂姆的杯测与低海拔种植的卡杜拉、卡杜艾等已经不相上下。但种植到高海拔地区还是与其他品种有不少差距
部分品种源自自然基因突变,其他品种则是人工杂交育种或原生种后天选育的产物。阿拉比卡物种是自花传粉植物,其基因种系遗传理应相当纯粹。但帝比卡种和波旁种先后被带往新的国度,异国的气候状况导致自然基因突变的发生,而经栽培的新品种所表现出的特点大多令人欣慰。
罗布斯塔咖啡的故事大体相同,但直到1895年,这一物种才被正式归入植物学分类体系(阿拉比卡种是1753 年)。罗布斯塔咖啡原产于西非,经爪哇岛种植后传向全世界。同阿拉比卡咖啡相仿,罗布斯塔咖啡的品种很多,但风味大多平平,没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帝比卡是所有阿拉比卡品种的原生种。据说帝比卡源自苏丹南部,在埃塞俄比亚逐渐兴盛,最终于公元7 世纪左右在也门进行栽种,用于商业生产。帝比卡由荷兰人带至东印度群岛,又是第一个来到西印度群岛——加布里埃尔· 德克利于1720 年在法属马提尼克岛种植——的咖啡品种。
帝比卡的成熟果实为红色。该品种产量相对不高,抗病能力极差,但优秀的杯测品质依然让它红遍全球。
糖汁的调配方法是砂糖和水以4:6的比例煮溶,使其自然冷却,需注意的是水分太多会使咖啡味道变淡,水分太少则不易和咖啡溶为一体,调配好后可以将糖机放在冰箱保存一阵子。
它的泡法和滤纸大同小异,但所呈现出来的咖啡味道却更为细致,它能将咖啡的苦味.酸味等特性完全的呈现,但法兰绒滤网较滤纸不便之处在保养清洁及整理上.在第一次使用它时,需用热水予以冲洗,然后再放入泡有咖啡粉或茶叶渣的 开水中煮10分钟,去除布臭味,再用水洗净,用完后也要用热水清洗乾净,泡在清水中冷藏保存.切记不要用肥皂或直接晒乾,否则会产生异味,放入冰箱冷藏时最好能放在密闭容器中以免沾染到其他食物的味道.
冲泡步骤:从水中取出滤网,用手轻拧乾水分,毛绒面向外 将咖啡粉倒于滤网中,轻轻摇动,将开水滴放于咖啡中,从中心到周围,一次不要注入太多以免咖啡外漏 咖啡粉开始膨胀,产生细小泡沫 从滤网开始低下数滴咖啡液 当咖啡液变成淡咖啡色时,立刻移开滤网,有时泡沫中参杂不纯物质,咖啡味道会变差抽出结束后,中央部分不会下陷,且表面不会残留泡沫
田间管理措施适用一般小粒种咖啡的管理方法。繁殖方法:采用种子繁殖,选择5年生优良母树,采充分成熟,果形正常、饱满、大小基本一致,具有两粒种子果实作种,采用沙床催芽,塑料袋育苗。
宜林地的选择
年平均气温 19~21℃年,年≥10℃的积温大于6800℃,最冷月均温>11.5℃,绝对最低温在1℃以上,最冷月均温≥ 11.5 ℃,月均温≤13℃的月份在两个月以上内,极端最低一般年份在0℃以上,个别年份出现-1℃或短暂-2℃的地区。海拔1200m以下,年降雨量≥ 1100mm ;土壤以肥沃的壤土为好,土壤疏松,排水良好, PH 值 6~6.5,坡度小于25°的阳坡缓坡地、台地种植,避免种在冷空气易于沉积的凹地
说个题外话,哥伦比亚是卡蒂姆这个新品种的的最大收获国,而且直接将改良后的卡蒂姆以国名称之“Colombia” 卡蒂姆和卡杜拉是他们的两大主力品种,比例约6:4。这些是我2010年作为哥斯达黎加中方咖啡顾问参加世博会期间哥伦比亚的同事告诉的。所以那些一边翻看着印有Supermo袋子里的咖啡豆一边说上次云南的卡蒂姆如何如何没有风味的朋友,还是请你多用心了解一下云南的咖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