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汪小康考入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2010年,汪小康认识了徐涛、胡宇、陈雪梅这几位有共同创业理想的伙伴。根据徐涛的提议和市场分析,几个人立即行动,租下门面开始创业。
最初,他们的设想是做自由行定制旅游,几个合伙人把自己平时积攒的生活费、奖学金以及兼职赚得的收入凑到一起,开始忙活起来。而为了节省开支,在装修、设备配置上,他们也都自己想办法,尽量自己动手做或是到二手市场淘……忙碌了两个月,实体店“豆芽”正式开门迎客。
这是一个二层小楼的实体店,一楼搭有帐篷,以便让顾客体验户外旅行的感受;二楼是一个创意工作室,兼搭着卖一点咖啡、饮料,供顾客小憩。
意外的发现让他们找到商机
但不久后,他们发现,旅行业务受季节的影响太大,一楼的生意飘忽不定,相反,二楼的生意却常常让人惊喜,几乎成了整个门店的利润支柱。这个发现为“豆芽”找到了新的定位。第二年,这个小团队决定将一楼也重新装修一番,并且,“豆芽”的业务也由旅行转型成了“咖啡、饮料为主,旅行为辅”的格局。
经过几个小伙伴在朋友圈的一番用心推介,“豆芽”的咖啡上座率很高。不过,很快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虽然每天接待大量朋友,但真正消费的却没几个。第一个月每天的收入只有几十块,前3个月平均每月亏损6000元。
很快,“豆芽”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首先是淘汰销量不高的产品,同时针对每一位点单顾客的要求,为其私人订制不同款式的拉花。汪小康介绍说,比如馆里的招牌咖啡卡布奇诺,会为年轻的大学生设计维尼熊、机器猫等俏皮的卡通图纹,非常受欢迎。
此外,“豆芽”还不定期地举办电影赏析、手工课、摄影展、民谣音乐会等活动,以打造属于自己的咖啡馆文化,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针对喜欢咖啡的个人,“豆芽”还创办了咖啡学院,提供相关培训……也就是说,这家咖啡店不再只是卖咖啡,几乎变成了年轻人的一个聚会场所,这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增强了不少。
在高校附近打造起连锁店
一系列变化使“豆芽”起死回生了。一杯单价5元的茶,每天的销售额达1000多元。到了2011年,“豆芽”的另一家连锁咖啡馆诞生了。
如今,在南方翻译学院等5所高校,都能看到“豆芽”连锁店的身影,且各有特色——重庆科技学院的“豆芽”主打创客交流;西南政法大学的“豆芽”则以“人文校园风”吸引文艺青年……几家连锁店每年的利润轻松达到几十万。
不久前,“豆芽青年空间-寻找校园CEO”第一期创业实训班启动仪式在西南政法大学举行。汪小康说,“豆芽”咖啡馆在西政萌芽,此次将“豆芽”咖啡馆实训项目带回西政,主要想为学校的青年创业者搭建一个服务平台。
今年,汪小康从西政马哲专业硕士毕业,对于未来,他也有很多规划。未来,这个团队打算以“咖啡+社群”的校园生态链吸引客流,成为大学生们高校时代“最甜蜜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