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凯雷投资2100万美元投资迪欧咖啡;2008年高盛资本和华生资本3000万美元投资两岸咖啡;2011年和2012年,挚信资本为雕刻时光注入2笔资金。
当时, 系出台湾的迪欧和两岸咖啡品牌,都有相应的香港或A股上市计划。 如今看来,迪欧与两岸这两笔投资实际上是不成功的,没有达到资本的预期。事实上,在咖啡产业上,资本已经开始悄悄有动作了:就在今年,重庆咖啡金融交易中心、中咖产业基金咖啡等产业资本进入咖啡领域,咖啡金融将从源头上介入咖啡期货、交易,从种植上着手发力咖啡产业。
另外,资本并不是抛弃了咖啡馆这种业态。就咖啡品牌来说,至少还是一些拿到了投资。
咖sir简单梳理了一下,大致分为2个阶段。在资本方看来,速溶咖啡领域已经没有机会;而咖啡馆这种业态,门槛低、工业化程度低、资产过重、盈利能力又太差,而且管理不规范。
这让咖啡行业成为一个矛盾体:潜能巨大但行业芜杂,让资本方又爱又怕。
“我们很清晰的知道,对咖啡产业介入的时间节点真正难形成的原因在于:
能够争夺的咖啡馆市场,存在经营不稳定、不透明、人员成本过高等问题。”汪才华说。
比如,财务不透明,喝咖啡不开发票,收入就没有审计依据;不给员工交社保,人员流动性大;标准化程度低,尤其精品咖啡,投入产出比就低。比如上文提到的咖啡消费增长数据,实际上是仅根据一个进出口的指标做的推算。汪才华认为,真正的数据应该包含3个方面:进出口数据;淘宝等电商的电子交易数据;咖啡馆开店的工商、税务数据和雀巢、麦斯威尔等速溶渠道的消费数据。
“总的来说,咖啡行业数据,还是缺乏标准、专业性、权威性。对现在咖啡市场的分析报表,不敢恭维。”
所以,咖啡馆老板们也不要太过兴奋了,行业数据上涨,并不意味着去咖啡馆喝咖啡的人在同比上涨。
总的来说,数据不明晰,让咖啡行业看上去像雨像雾又像风。产业资本看不明白,就很难贸然进入。尽管消费数据在不断上涨,但目前这个体量还不足以引起产业资本的重视。
汪才华表示,资本是高度关注市场体量问题的。通常来说1000亿—1500亿的阶段,是资本介入的最佳时期。要知道,逐利的资本最容易算计出手时机以获得更好的回报,他们往往只领先市场半步。
“国内的咖啡市场,还是比较弱、比较小的小众市场,几百亿,实在是不值一提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