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咖啡

作者:未知 来源:手冲咖啡: 咖啡文化 > 2024-12-22 15:06:13

在上海喝着咖啡,咖啡提供的味觉和水汽,仿佛瞬间可以让一个中国人以西方的趣味,去接近和感受周围世界,与那里的人情物景默契。在梧桐绿影的摇曳下,在昏黄暗哑的洋楼里,那样的瞬间被拉长,绵延下去。

上海绝不会是一座茶的城市,也不会是啤酒或二锅头的,她是一座咖啡的城市。几年前我在澳洲,跟一个熟识的开咖啡馆的意大利人说,去上海开吧,那里的咖啡能卖这儿四倍价钱。那人疑惑:上海人真就这么爱咖啡?

我想,真像欧洲人那样,将喝咖啡纳入日常饮食习惯,不喝就会觉得浑身毛孔堵塞的,似乎还不构成人口主流。一次香港有朋友来,慕名上海的咖啡馆,我们坐了出租车转悠,上午十一点多的光景,除了“星巴克”,那几家小有名气的咖啡馆前竟然全都给我们吃了闭门羹。

上海人或许将喝咖啡看作中产阶级生活的象征,咖啡比西式大餐、别墅和汽车来得平民化,更容易接近。恋爱约会的年轻人,要喝起咖啡,才能从彼此的目光里,找到共同理想的密码,一起去想象未来。

我的一个朋友对咖啡很有讲究,他有研磨咖啡豆的机器,煮咖啡的壶,用在美国的侄女给他捎来的巴西咖啡豆。他当然不泡咖啡馆,也不常喝咖啡,但喝起来就非得讲究。他的要求说出来也简单,一定得香。他喝咖啡,要的是香气一薰,灵魂出窍。因为浓香的咖啡冲进喉头的一刻,种种不现实的,就都成了现实。

有一天在上海铜仁路上的“美侬”歇脚。邻座有个中年人在说咖啡。什么多一点,什么少一点,哪里的时间再长一点……我搞不清楚。只记得最后他说,就差那么一点点儿,咖啡的味道就都不一样了,不信你回去试试。关于咖啡,上海人有“矫情”的一面。喝咖啡是件小事,但小中见大,气质问题却马虎不得。

沪语里用“吃”来说“喝”。要解释上海的氛围,似乎也很难绕过“吃咖啡”这种细节。况且,绕过咖啡,哪里来的情调。咖啡、情调和上海,被牵连到一起已不是一朝一日。情调这两个字,二十年前还是朴素的年代,在这座城市里已想遮也遮不住,到现在就泛滥成灾了。

上海人的情调是什么?那年老父出国,在外玩累了就带他进一家咖啡馆小坐,那是间敞亮而又装饰朴实的地方。老父说这么亮,哪里有情调,没有情调的咖啡馆算什么咖啡馆。

情调是委婉的东西,不能直接,不能亮堂,得有那么点端起的架子,又暧昧着。情调是必须有些做作的,所以关系到光线、声音和气味,而咖啡,为这种精神提供了可能。

被“喝家”嗤之以鼻的雀巢咖啡,在上海也照样红极一时。雀巢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的金贵商品,是生活水准的坐标。

那时我家架上的那瓶雀巢是用来待客的,有一阵子,瓶里的咖啡下降过快,老父问,最近女同学来过不少呀?对,作为一个新上海人,我怎么能免俗,有人来总得讲究点气氛。

上海人爱煞咖啡,或有那么几个是真讲究的,但多数只是为了不失虚拟的身份,渐渐喝惯了那味道。这就是为什么当年雀巢咖啡待客可以提高身价,而“星巴克”这种美式咖啡生意红火,上海人坐在连锁店里竟也觉得有情调。

咖啡在上海被狠狠地浪漫化了,就像上海自身,在外部也日益被浪漫化。作为一个上海人,咖啡对我意味了什么?小时候上街,在四川北路上,食品店将用过一回的咖啡渣堆在脸盆里,放在店门口,插上牌子便宜出售。在物质不富裕的时代,咖啡却香飘满街。后来住国外,一天几杯咖啡,就像我们机关里泡茶,咖啡是市井中最便宜不过的东西,用来提提神,仅此而已。回到上海,咖啡便有了无数附加的价值。或许,上海人的咖啡,从来就不那么简单。

2014-08-01 10:49:25 责任编辑:未知

单品咖啡

常见的咖啡产区

非洲产区

埃塞俄比亚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达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晒)-

肯尼亚咖啡- 卢旺达咖啡- 坦桑尼亚咖啡-

亚洲产区

曼特宁咖啡- 黄金曼特宁- 云南小粒咖啡-

美洲产区

哥伦比亚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产区

危地马拉咖啡- 哥斯达黎加咖啡- 巴拿马咖啡- 翡翠庄园红标- 蓝山一号-

本站推荐: 卡蒂姆咖啡豆| 季风马拉巴咖啡| 牙买加咖啡| 西达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亚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黄波旁咖啡| 巴拿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马拉卡杜拉咖啡豆| 罗布斯塔咖啡豆特点|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点| 巴西摩吉安纳咖啡| 巴西咖啡豆风味特点| 乌干达咖啡豆风味| 西达摩咖啡豆特点| 后谷咖啡云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亚红樱桃咖啡| 哥斯达黎加塔拉珠咖啡| 单品摩卡咖啡豆的特点| 卢旺达单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风味| 哥斯达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点|

专业咖啡知识交流 更多咖啡豆资讯 请关注咖啡工房(微信公众号cafe_style)

更多推荐

更多资讯

关注我们

  1. 关于我们
  2. 商务合作
  3. 推荐计划
  4. 投稿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