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云南、福建等地后,西藏要开始尝试种植咖啡了。
4月底首次试种,到目前为止据说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长势良好。
这次尝试,会让本土咖啡离世界更近一些么?
【 1 】
西藏首次试种咖啡,长势良好
此次试种开始于4月底,位于察隅县下察隅镇沙玛村,系引进云南小粒咖啡种。据了解,这是西藏首次正式引种试种咖啡。
参与试种的农户将由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以及海南省、云南省等地咖啡种植专家全程指导。
啡姐在相关报道中看到,此次试种量较小,仅有500克,面积也仅为7平方米。目前已经完成育苗,情况良好。
西藏东南部一直是亚热带水果种植的宝地,此前,香蕉、柠檬、甘蔗、蜜柚等农作物都有着不俗的出品。
此次试种的察隅县平均海拔2300米,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日照时数1615.6小时、年无霜期200天以上、年降水量793.9毫米。
为了克服高原冬季的霜冻天气,这里还将建立温室,确保咖啡的健康生长。
【 2 】
本土咖啡产业,何去何从?
国内又多了一个咖啡种植地,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只是,要想在咖啡领域打响“藏字号”品牌,并搭建一条产业链,需要跨越的还有很多。
拿这次试种的云南小粒来说,这个品种主要来自大面积种植阿拉比卡豆的滇南和滇西,种植历史可追溯百年,并在10余年前就规划将咖啡培养成支柱产业。
但遗憾的是,云南生产的阿拉比卡咖啡,至今没有形成一个鲜明的品牌,在国际和国内市场都处于尴尬的境地——
精品咖啡馆里单品排位靠后,价格卖不上去,而打着云南咖啡名目的花式品种泛滥于淘宝。
有行内人士称,云南今年的红果(即未处理的咖啡豆)已经“沦落到”几毛钱一公斤了。
论风味,不乏有人用“口感醇正”来形容。但更多时候,如同一位咖啡爱好者的描述——“喝过几次味道都不一样,感觉像买彩票,完全看运气。”
一方面,与世代喝茶的茶农不同,对于咖啡这个舶来品,很多咖啡农甚至从来没有尝试过它的味道。而“高经济价值”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扶持,却驱使更多人加入种植行列——无论他们有没有技术基础。
粗放式的种植与管理,让咖啡生豆品质参差不齐、难以控制。带来的后果是,即使广泛商业用豆标准也难以达到,往往只能做降价处理,卖给要求低些的采购商。
“价格越低,咖啡农越要顾及采摘成本,往往红果青果一遍撸,导致品质极不稳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北京首任咖啡协会会长季明分析道。
另一方面,利润想象空间更大的终端消费者,对云南咖啡更像是“触不到的她”,雀巢、星巴克与云南咖啡多年的合作,推进了当地咖啡产业发展,但在更高维度上,却是一座难翻的山——
让云南咖啡难以摆脱初级原料供应的角色,“高经济价值”也就无从谈起。
更何况,曾有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啡姐,以商业豆的标准进行种植,久而久之,适宜更高品质精品豆的环境将逐渐弱化。
通过权威鉴定标准提升自身议价能力,树立品牌意识成为国产咖啡豆的当务之急。
目前云南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了自建品牌的探索,打进商超渠道,或是迈入精品咖啡馆经营行列。
但也有一种看法认为,在云南咖啡整体认知度未取得实际突破的情况下,这种自建品牌等于内耗。
【 3 】
结语
西藏这次试种云南小粒,长势喜人绝对不令人意外。
但如何能做出“藏字号”品牌,需要更大限度的贴近市场、国际标准的广泛对接,以及,充满商业智慧的顶层设计与品牌建设能力——
而不仅仅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看上去十分有用的“大力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