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知 来源:手冲咖啡: 咖啡知识 > 卡布奇诺 > 2024-12-22 12:02:18
梳理结论前,需要进来的看客老爷们先了解以下三个概念。
乳化——这是个运用于espresso很老的概念,但仅给出了一个乳化的结果,实则是高压萃取出油脂以及部分脂溶性、非水溶性的物质,被咖啡中的蛋白质及其他一些奇怪的东西起到表面剂的作用,使得这些脂类悬浮于咖啡液体中,以及和气体混合形成CREMA。
表面剂——或者叫表面活性剂,只需要理解它能让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混合就够了。比如水和油,常态下是分层的,加入表面剂,就会变成油水混合液,牛奶就是天然的表面剂应用产物,乳脂被酪蛋白钙盐包裹,悬浮在牛奶液体中,形成乳浊液。
“肥”味——除酸、甜、苦、咸、鲜外,确认的第六基础味,可以用腻、油香、刺激性作部分表述,联想一下五花肉、煎牛排、红花籽油、脂肪粒等。
题外话。
Espresso在常规萃取过程中(非变压或所谓变流机),实则手柄内是逐渐升压的,直到粉体充分吸水膨胀,用过Shot Brewer即可知晓,大部分半自动咖啡机、包括可控压的,即使压力表数值恒定,但手柄内的压力并非如压力表所示。
不论压力变化如何,espresso中的脂类和蛋白质的萃出是不可否认的,其中的蛋白质也起到表面剂的作用,不单是上文所说的形成CREMA,液体中也呈现类似乳浊液的状态,也有游离的脂肪。
而后,牛奶在打发过程中,由于温度和运动的变化,发生蛋白质溶液的物理变性(含有蛋白质的溶液就是蛋白质溶液。。。所有动物乳、植物乳、各种蛋等等),这种变性是不可逆的,比如鸡蛋煮成蛋花儿就变不回去、奶泡发起来后也就无法还原成原来的乳浊液、牛奶加热后被破坏的酪蛋白结构释放出脂肪,即使降温,这些脂肪也回不去蛋白质的怀抱了,静置后就有了“奶皮”。
在变性过程中,蛋白质结构破坏、气体进入、和摆脱蛋白质纠缠的游离脂肪、以及蛋白质(表面剂)混合,形成牛奶泡沫。
奶泡比例越高,消耗的脂肪就越多,和咖啡融合后,液体中的游离脂肪就越少,“肥”味就越不明显,突然发觉“肥白”(Flat White)这个翻译虽然土、但挺贴切,因为澳白的奶泡比例低,游离脂肪有更高的可能性比拿铁及卡布多,味觉上也就更容易呈现“肥”、而卡布更易呈现甜,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肥味少了,牛奶成分中另一“巨头”——乳糖的可辨识度就高了。
那一定有人会质疑为何不直接加牛奶,非要打发?上两段落已陈述,不加热或运动,就无法造成变性,也就无法释放游离脂肪,“肥”味便不易呈现。
再到更实际些的应用,在选择牛奶时,乳脂的确是影响口感及味觉的重要指标,而蛋白质比例则关乎到牛奶打发的质量、以及和Espresso混合后表面剂能起到影响的程度,这也是为什么咖啡师会遇到购买多个品牌、同乳脂比例的牛奶,但有些打发完后很快出现粗泡。旧时代的说辞以及现在大部分培训教程对于奶泡打发,仅叙述了脂肪比例的影响,却忽略了表面剂(蛋白质)在形成牛奶泡沫时的核心作用。
至于牛奶中的蛋白质,会否对Espresso中的脂类产生表面剂作用,小澳还未检索到相关的准确论述,还望此文抛砖引玉,出现隐形大神指正指导。
本文参考:“科学松鼠会”《咖啡拉花和表面剂》、度娘的“表面剂”、“乳化”、“蛋白质溶液”、“牛乳成份”、“乳脂率”、“肥味”;
梳理与推导为小澳一己之见、半路出家的个人理解,相关概念的阐述也经过小澳校对并简化,若有错误及纰漏,以上资料及相关作者无责。
另,文中那一丢丢的个人知识产权,转载及实际应用时,还望念及职业道德与分享精神。
2015-09-10 19:22:16 责任编辑:未知
常见的咖啡产区
非洲产区
埃塞俄比亚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达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晒)-
肯尼亚咖啡- 卢旺达咖啡- 坦桑尼亚咖啡-亚洲产区
美洲产区
中美洲产区
本站推荐: 卡蒂姆咖啡豆| 季风马拉巴咖啡| 牙买加咖啡| 西达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亚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黄波旁咖啡| 巴拿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马拉卡杜拉咖啡豆| 罗布斯塔咖啡豆特点|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点| 巴西摩吉安纳咖啡| 巴西咖啡豆风味特点| 乌干达咖啡豆风味| 西达摩咖啡豆特点| 后谷咖啡云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亚红樱桃咖啡| 哥斯达黎加塔拉珠咖啡| 单品摩卡咖啡豆的特点| 卢旺达单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风味| 哥斯达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点|
专业咖啡知识交流 更多咖啡豆资讯 请关注咖啡工房(微信公众号cafe_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