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咖啡尴尬境地
当业内人在提及咖啡时,都会说中国咖啡市场有多大多广,但是很少有人会反问一句:这么大的市场,和自己有关的有多少?咖啡豆的问题就在于此:每个人都在说,中国的新增咖啡店有多少,但是没有人会落实到,新增那么多咖啡店,会需要新增多少专业咖啡师?
每个人都在说,星巴克又出了什么意想不到的新风味饮料!但是没有人反问,这些饮料的灵感来源是哪里:早在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之前,星享社区(星巴克的BBS)就已经在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用于改进产品。
每个人都在说,云南的咖啡豆卖不起好价格!但是很少有人会研究:在相同烘焙度、研磨度下,云南豆是最软最好研磨的,但风味却是最均衡且鲜有特点的。云南咖啡豆中很多难得一见的好风味豆,可惜只是昙花一现难以复制。消费者对云南豆的偏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云南豆的定价和销售?营销要卖出云南豆,需要一场和云南咖啡豆有关的“供给侧改革”。
咖啡店的产品,无非两类:浓缩底咖啡,手冲底咖啡。那么哪一些产区和处理方式的咖啡豆适合浓缩咖啡(加奶);哪一些产区的咖啡更适合手冲,如果无法做到单一产地,是否可以做多庄园拼配型手冲咖啡?
咖啡还有一个很大的空白,国内市场没有开发的很好,难道除了咖啡蛋卷、咖啡奶茶、咖啡雪糕、咖啡糖就没有别的产品可以用咖啡豆或者咖啡粉?
光说云南豆好,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人寻求认知最短路径,如果都希望不付出,就想去找到捷径,那么事情就无法进行。单一的咖啡门店、咖农都不可能有这么雄厚的资金、实力、能量,只有尽可能的将行业内团结起来,共同研发,才能解除偏见,促进繁荣。毕竟没有一个企业能脱离行业独立成长,只有整个行业成长了,单个的企业才能从中受益。蛋糕做大了,才有蛋糕可分。
而无视“供给侧改革”,依旧只在口号上喊“消费者导向”,根本不去贴近消费者、抱残守缺、欺负消费者的咖啡企业,会出现以下三件事也就一点都不稀奇了:
一,企业的滞销,倾倒大量原材料,收购价格极低,产品迭代能力越来越低下;
二,咖啡主产地咖啡农,无法获得合理收购价格,导致咖啡品质越来越差,宁可改种芒果、柠檬、花椒也不愿种植咖啡,导致诸多稀缺老品种被砍掉;
三,消费者消费需求旺盛,但是缺乏对咖啡的认知,也没有操作的方式方法,只能停留在目前水平,为规避风险,放弃主动的消费升级。咖啡品质下降,消费者流失,对咖啡企业的信任度越来越低,一旦有新生事物出现,立马转向。毕竟忠诚度在物美、价廉、好喝面前,连鸿毛的重量都没有。
以咖啡为名,陪你一路成长,不失初心,不忘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