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彩云之南洱海东部的热区宾川,有一座位于山腰陡壁上的古老彝族山寨,这里山势恢宏,地势险峻,人烟罕至,却拥有我国最古老的咖啡林,山寨里有传承百年的咖啡古法加工工艺及制饮习俗,被世人称为“中国咖啡之源”。
朱苦拉村位于宾川县的平川镇,是楚雄、大理、丽江三州市的交界地。朱苦拉由彝语“若客来”发音转化而来,原意是“弯弯曲曲的小路”。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法国传教士田德能远渡重洋来到云南朱苦拉村布道,修建了朱苦拉天主教堂,并把他的同事从越南中部邦美蜀(Buon Ma Thuot)通过滇越铁路带来的咖啡树苗亲手种在了教堂的后墙。也就是从那时起,朱苦拉村民便开始了上百年的咖啡种植历史。村民们至今还延续着古老精纯的土法制饮咖啡工艺:杵臼脱壳,太阳日晒,铁锅焙炒,石磨碾粉,土罐煮沸,最后用粗瓷大碗浓浓盛来。朱苦拉咖啡古法加工工艺及制饮习俗,被云南省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朱苦拉,作为中国咖啡最初诞生的地方,源于19世纪一位法国的传教士,他为了缓解思乡之情,带了咖啡种子,在他居住的地方,种下了24株咖啡树。
这也就是朱苦拉咖啡的发源,也是中国种植咖啡的开始,可能当时的传教士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思乡之情,并没有意识到这会改变这个村落未来的命运。
咖啡作为一种新来物种,给这个交通闭塞的村子带来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因为地理上极其偏僻,使得当地的劳作方式以及生产工作都相对原始,这也使得直至今日,咖啡的品种依旧是100多年前的品种,并没有进行任何改良,当地的咖啡树基本都是纯天然生长,根本不会使用任何肥料。
“铁锅炒咖啡”“石磨磨咖啡”“铜壶煮咖啡”是朱苦拉咖啡村特有的现象,当地村民也许不懂得什么叫烘培,什么叫萃取,也不会知道什么是手冲,但是这里的每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在全程用柴火铁锅炒咖啡的过程中,都能熟练的控制炒制咖啡的温度。让这里的咖啡保留100多年前的味道。
现如今,大规模的咖啡基地随处可见,比如云南的保山、楚雄就有“雀巢”等知名企业的咖啡园,那里的咖啡对于朱苦拉咖啡来说,不知道是第几代品种。市场经济的催化下,咖啡品种越来越多,咖啡的口感也越来越丰富,咖啡的类型也越来越齐全,但是朱苦拉咖啡,一直保持着100多年的味道,这本身就已经难能可贵。
正是因为这里的咖啡品种古老,生产加工方式传统,产量稀少,加上交通闭塞,才使得这里的咖啡没有被市场化,你我才能喝到一口纯正的100多年前的味道。
朱苦拉咖啡种植生态属干热河谷地带群山环抱小环境,北纬26°,海拔1450米,这里日照充足,水源洁净,常年无霜,得天独厚的宾川热区环境优势,为有机生态农业提供了先决条件,穿行于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咖啡种植历史,在时光的延进中归于文化。朱苦拉是中国百年咖啡文化的传承地,是中国乃至世界唯一在干热河谷最贫瘠的地区引种咖啡,并原地传承一百多年的农业形态,被认为是世界咖啡史上最为鲜活而完整的范例。
这片广袤的高纬度、中海拔地区,孕育了13亩古咖啡树,其中24棵咖啡树的树龄已逾百年。朱苦拉咖啡豆属于古老而珍稀的波邦(Bourbon)和铁皮卡(Typica)高山种植豆,具有丰富的醇度和多层次的口感和干净的香气,适度温润的酸度与回甘苦味的平衡感极佳,在世界咖啡行家眼中被视为上品,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产业发展价值。
凝聚百年文化 塑造民族品牌
万雪君是宾川高原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也是朱苦拉咖啡产业的带头人。2011年6月,她第一次进入朱苦拉,13亩古咖啡林和独特而浓郁的原生态咖啡文化让她很是震惊。8年来,万雪君专注于朱苦拉咖啡品牌的塑造,致力于带动咖啡产业的结构性改革,以“企业+村民+科技家”的模式开山破土种植咖啡,流转林地荒山3.2万亩建设精品有机咖啡示范基地,打造“三个朱苦拉咖啡梦工厂”和“两座朱苦拉咖啡梦庄园”,将高效农业、现代农业引入咖啡产业链中,以此实现针对金沙江流域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
“乡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创业者学会放下自我,用柔和耐心的语言表达内心纯粹,联动当地一切有利因素,把环保、秩序、公平、透明的原则和力量,融汇在一起,沉下心,扑下身子到田间地头,用心的能量把当地的美好商业种出来,让新的商业模式在乡村落地生根。”
目前,咖啡种植已成为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咖啡消费量每年市场增长速度在10%-15%,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3000亿元,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咖啡消费大国。云南是我国咖啡主产区,占全国咖啡产量的99%,预计到2020年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预计将达到150万亩。
国家政策引路,资本跃跃欲试,加上巨大的市场规模所释放的消费空间,推动着整个咖啡产业向前发展。朱苦拉咖啡正进一步扩大市场,精准投放,梳理产业文化输出体系、产品研发体系和市场投放体系。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朱苦拉咖啡品牌,正试图在海外咖啡品牌主导中国市场的大背景下突出重围,塑造民族咖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