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咖啡每日价格挂勾的是美交所的国际咖啡期货价格,也就是商品咖啡豆的价格,因为巴西是全球最大商品豆生产国,因此云南当日的收购价都是以此为基准价。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各个产区的咖啡价格较高,是因为近二三十年以来,终端咖啡消费市场出现了转变,消费者更注重咖啡的产区来源,更加讲究咖啡产地的味道与品质,这里特指的是阿拉比卡咖啡品质,包括铁皮卡和波旁等,大部分传统的咖啡产区对上述品种已经有了足够长的时间积累,形成了生产规模。而在早前,云南咖啡产区是作为商品豆而存在,受价格影响严重,多次出现种植时期的中断(包括中苏关系恶化后的中断,国际咖啡市场价格暴跌后的中断),重视的是高产,主流种植品种卡蒂姆的亩产量是铁皮卡和波旁的2倍,即便排除品质原因,其他产区的咖啡价格高于云南咖啡的价格有着其合理性,产量高,自然就会便宜,但云南也完美的错过了精品咖啡世界发展的这一浪潮。目前云南咖啡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把商品豆提升品质转变成精品咖啡,精品咖啡的发展本质需要品种的支撑,这意味着改变种植品种才是一个重要的品质与价格提升选项。但是一般情况下,咖农并不会有耐心把现有的咖啡树砍掉,等一个数年后才会出现的开花结果答案,这是当前云南咖啡品种转变的最大障碍。这也是前街成立种植园培育铁皮卡和波旁的最大原因。
云南咖啡文化溯源
尽管云南是中国最大的
咖啡产区,但与根深蒂固的“老茶”或海南的“喝咖啡”传统相比,我们几乎听不到有关它的咖啡文化。
追溯到云南的一些咖啡店先驱,我们必须追溯到1887年,那时中法之间的战争才刚刚结束。清朝政府签署了一项协议,迫使中国开放蒙自的商业港口。这打开了对外贸易的大门,外国人很快蜂拥而至。越南人开始定居,不久便诞生了一些最古老的咖啡店,例如Nanmei Coffee Shop和Xin Yue Restaurant(现称Nanlaisheng)。除了咖啡店,信越贝克也是越南移民带入中国的另一种西方文化。
云南的大部分地区仍然致力于百年的茶文化,即使在咖啡开始的地区也是如此。主导了其余市场,主要阿拉比卡植物。云南省与越南,老挝和缅甸接壤,这增加了其多样性。catimor(一种caturra-Timor杂种)平均海拔2,000米,由于其高产,饱满和抗叶锈病,是大多数农民的首选品种。
这里生产的绝大部分咖啡都是商业级的。过去十年的价格受到市场波动以及霜冻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尽管生产率不断提高,咖啡消费越来越流行,但仍有大量咖啡进口到中国。速溶咖啡仍占中国最大的咖啡市场,其中罗布斯塔咖啡被大量使用。越南是亚洲最大的罗布斯塔
咖啡生产国之一,占中国进口咖啡总量的50%以上。
如果我们更深入地探索云南省级城市昆明,我们将看到更加现代的咖啡文化。星巴克于2011年首次在昆明开业,并于2012年在昆明市中心迅速开设了3家商店,并在长水机场和热带花园广场又开设了2家商店。在昆明发生一切时,普'开始推出自己的产品特色咖啡,云南咖啡行业的未来似乎一片光明。
统计数据显示,咖啡消费量增长了20%,新鲜咖啡消费量增长了30%,某些省份的咖啡消费量增长了150%。2015年,预计中国国内咖啡消费量将分别达到20万吨和2020年的50万吨。中国正在成为最大的咖啡消费国之一,这种快速增长将鼓励中国咖啡文化和咖啡馆的多元化发展。
云南咖啡快速发展
2011年3月,云南省发改委,云南省农业厅等机构制定了《云南咖啡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该计划旨在将云南提升为优质咖啡的首都和中国咖啡产业的中心,包括咖啡生产,制造和贸易。到2015年,云南将拥有66,667公顷咖啡农场,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100,000公顷。
可以说中国是唯一一个拥有巨大咖啡种植面积和巨大市场的国家。这反映了中国咖啡的发展速度以及云南咖啡产业的重要性。但是,云南咖啡农只是为了生存而这样做。这就带来了诸如生产链不完整,粗心的加工以及缺乏咖啡品种之类的问题。这种非熟练的制造业以及缺乏竞争力正在伤害云南咖啡产业。我们在耕种面积方面看到了长足发展,但是这种迅速发展也引发了新的问题。
直到1995年,云南政府才将咖啡列为18个生物工程项目之一,直到现在,云南咖啡的发展才非常有限。这是咖啡行业的重大变化,1998年云南省快速发展咖啡行业计划进一步刺激了这一变化。
一直将云南咖啡推向世界的公司爱妮(Aini)与星巴克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以改善云南咖啡的质量,并开发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凭借其成功,云南咖啡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2012年12月,在艾尼公司的资源和技术支持合作下,亚洲首家星巴克咖啡种植中心在云南普洱成立。该中心促进环境友好的咖啡种植和加工,以提高产量并提高云南咖啡的质量。同时,星巴克–艾尼咖啡加工厂正式开业,具有2万吨的加工能力。在过去的三年中,星巴克-艾尼公司已经在8个不同农场的650公顷艾尼公司土地上试验了4种咖啡,如果该项目成功,他们计划将这些咖啡引入云南。云南正在整合其资源和优势,以更加先进和先进的技术来建立自己的独特身份。但是这种发展必须为质量同时发展留出空间。否则,这种“快速发展”将只是一种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