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烘焙过程很习惯取样观看豆子外观的变化,闻取香味,但也有说明,抽取样棒时,冷空气进入会影响烘培环境温度、影响豆温棒的数字,但还是很高频率的抽取。虽然影片中对下豆前香味的变化多有着墨,但其实,他下豆还是依预先计划好的下豆温度决定的,因此,其浅、中、深焙的发展时间比(DTR)分别达20%、26%、22%,可能不是什么学问,而是一爆之后RoR跑出来的结果。
一。浅焙
浅焙时想加强莓果风味、不错的醇厚度和甜感,还要有明亮的酸,整体风味要有一定的平衡感。
预计脱水阶段结束进入梅纳反应期前会降火,以避免带太多热能进入梅纳期,他想要多扩展一些梅纳反应的时间,日晒豆会比水洗豆容易褐化(?),这也是降低火力的原因之一。实际操作时,他在结束脱水期时采拉大抽风25%的方式,他希望RoR可以降到30F(16.7C),这个数字是他可以把这款咖啡烘好的经验值,没有降火的原因,是观察到RoR的自然下降情况,符合他预期的数字。 6分钟时豆温来到350F(177C),豆子的甜味出现,RoR有26F(14.4C),想要它跑慢一些,让RoR维持斜降的趋势,因此降火50%,此外,预计在一爆前会再把抽风拉大25%,并且降火,但不能犯失去热动能的错,浅焙时要依据RoR斜降的走势,去估量一爆前要维持的RoR,再决定火力的调降。
实际的一爆与下豆温度,口述和曲线记录到的有一些差距,就不探究了。这锅浅焙日晒耶加的RoR走得很漂亮,或许和机器整体设置很有关(也可能和豆子相关),至于烘焙理念或手法上,主角说是典型的浅焙,维持一个向右斜降的RoR曲线是整个烘焙的核心,并未有非常不同的操作方法出现。
二。中焙
中焙的计划是这样的,整体烘焙时间超过12分,想要表现的风味是巧克力可可和香料,下豆点会抓在一爆后18到20F(10~11C)豆温区间,有扎实的酸度,酸不会表现在一入口时,而是在入口的后段,甜感与醇厚度希望能跑在前面,巧克力与水果的风味可以表现平衡,简单说就是风味复杂中带着平衡,相较于浅焙,更合适加奶或加糖饮用,是一道更容易接近的咖啡。
为达上述风味,必须舍弃明亮水果调性与酸质,因此,采取较低的温度入豆,约360F(182C),希望整体烘焙时间拉长到12~14分。会采比第一锅(370F/187C)低入豆温的另一个原因是第2锅,锅体已累积了很多上一锅的热能,入豆之后让豆子先把热能吸收,回温之后再开火(45%火力),可避免RoR爆冲。
由于计划把烘焙时间拉长15~20%(相较于浅焙),最高RoR 39F(21.7C)比前锅44F(24.4C)低了5F(2.8C),入豆约4:30半,水气冒出、草本味有些转甜味,在即将完成脱水阶段前,RoR只有31F(17.2C),比预期低了些,因此在这点加了一些火力,5:20完成脱水阶段,RoR来到27F(15C),RoR走势有一点平,这时把抽风加大,风力加大后会同时带走一些热能,让RoR下降。 6:50豆温357F(180.5C),降火70%(至原来的30%,这也降太多了,埋下这锅失败的主因),想要多拉一些烘焙时间,也不想带太多热能进一爆。近一爆时,RoR掉到17F(9.4C),有点犹豫要不要使用取样棒,使用取样棒会降低烘焙环境的温度影响豆温。 8:47一爆,RoR 13F(7.2C),RoR持续下降,当它降到只有8F(4.4C)时,仍然必须把抽风加大,避免咖啡卡上烟味,但要注意风不能大到让锅炉失去热能,12:22秒下豆,DTR 26%,可能有些过中焙,姑且称维也纳烘焙。
三。深焙
深焙主要会着重在body的醇厚度与甜感,采更低温度入豆(350F/176C),让回温点更低,整体烘焙拉得更开,回温后开火,火力40%,最高RoR 35F(19.4C),把脱水期拉长一些。因为是深焙,所以RoR走势不会是向右直直斜降的形态,脱水阶段结束RoR只有25F(13.9C),有点低,由于开始的火力就比较低,因此脱水阶段结束时不再调低火力,让RoR可以维持住,这锅的RoR曲线走势将会和前2锅有明显差异,脱水阶段结束时,拉高风力20~25%,它会让RoR稍稍降低一些。世界上,或说网路上充满了浅焙相关的资讯,对于深焙的资讯,相当欠缺。关于深焙手法的秘密,可能在如何善用烘焙全程的热能,而不是像浅焙一般,在一爆前把火力降下来,深焙需要有足够的热冲力通过一爆,不用在意RoR因此往上攀升。一爆前,RoR 18F(10C),抽风再加大,以避免烟味,一爆开始,稍降火力,只降20%(幅度比前2锅小很多),RoR有些弹起来,把抽风再加大。从取样棒上闻到焦糖、可可香味,预期会有不错的焦糖化和奶油香,为了让RoR接近27F(15C),有加了一点火,RoR曲线真的出现一段突起,在牛奶巧克力风味变浓的时候,已经接近下豆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