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一般认为咖啡品种和农园管理直接影向咖啡的品质,就像艺伎咖啡品种在巴拿马有不错表现之后,台湾的咖啡生产者就尽一切努力要买到艺伎品种,因为认为只要园里种下这品种,保证会有好品质,也就会赚大钱。再来,就是农园管理,包括土壤管理,水份管理,植株管理等。作业上就有土壤施肥和病虫害访治,以及灌溉与整枝作业等。特别是普遍认为施肥能够直接影向咖啡品质。甚至以为施什么肥就会出现什么味道的说法,生产者确信施用有机肥的咖啡比施用化学肥料的品质更好。
以上观念或来自亲身经验,或出自道听途说,总说得头头是道。甚至成了真理。但是,我每年都在吃来自台东地区由"自然农法"生产的鳯梨和杨桃,那种天然的甜度没人能比。他们没有施用任何形式肥料,更没有施用农药。
如果没有妥善做好咖啡果实采收后的处理流程(post -harvest processing 简称"后制处理"),85分以上底子的咖啡品种,也只能有70-75分品质表现。反之,底子较差不被看好的咖啡品种,经过妥善后制处理,很有机会突出80分界线,甚至达到83-84分品质表现。
所以,咖啡品质表现的重点在后制处理。无论什么品种,只要做好后制处理,就会有不错的品质表现,生产者保证能喝到自己处理出来好喝的咖啡。
采收期间需要有稳定的气候。需要适合晒咖啡豆有热度的阳光,需要相对湿度低的环境。稳定的高温低湿环境最适合晒咖啡豆。
大陆型气候与海岛型气候,最大差异除了湿度不同,还有就是阳光温度的稳定性。大陆型地区的气候稳定,咖啡采收期大致都在干旱季节,容易日晒干燥咖啡豆。海岛型地区的咖啡采收期虽然也是干旱期,由于海洋型气流变化大,特别在山区地形的阳光温度较低,日照时间短,湿度亦高。加上云雾影向,不利于妥善进行日晒干燥工作。有需要在阳光比较强日晒温度高,相对湿度低的低海拔地点设置后制处理场,有利于顺利操作后制处理。
同时间采收的同样一批咖啡果实,分成二批分别在高山地区和低海拔(或平地)做日晒干燥,会有截然不同的品质表现。差别就在气候条件不同。除非能够找到日照够强又气候稳定的高山环境,否则比较不适合在高山地区做后制处理。把咖啡种植在高山地区,把后制处理厂设在低海拔位置,能够为咖啡品质加分不少。
咖啡后制处理方式大致有日晒式(早期称作"Dry", 近来已改为"Nature"),蜜处理式(Honey),和水洗式(Wash),必须配合当时气候条件,选用方便操作的后制方式。应避免做主观偏好的选用后制处理。只要生产者熟练后制处理技术,无论操作水洗,或是蜜处理和日晒,每支都会有好品质表现。重点在配合当时气候条件选用洽当后制方法。
制作日晒法,需要有持久稳定的天气,否则做不出好咖啡。日晒法的后制时间至少2-3星期,这期间需要有稳定日照。特别是在开始制作的前几天,最需要有够强的阳光,把咖啡果实在采收时造成的裂痕尽快缩口,并完成果实收水萎凋,降低发霉机会。在决定做日晒处理前,最好确定制作期间的天气预报没有降雨可能。
如果计采收日之后会有几个下雨天气,可以考虑采用精致水洗法,因为这种方法的发酵处理需要2.5-3天(请注意不是指需要发酵这么长),避开随之而来的降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