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咖啡豆的分级
平常我们在看单品咖啡的时候,经常会看到长长的名字里,夹带一两个缩写,例如PB, AA, G1等,它们所代表的,其实是产国给予咖啡豆的等级。
在这个地球上,并没有一个世界通用的咖啡豆分级系统
分级的目的,在于提供交易时的大致基准。必须注意的是,这个地球上,并没有一个世界通用的咖啡豆分级系统(画底线)。分级的名称与依据,实际上是由各产国自行决定。有几点是我们在讨论分级制度时,必须特别注意的:
分级的标准,每个国家都不一样
有些国家的分级制度名称雷同,但实际定义却又不太相同
难以进行跨国的比较,因为制度不一样,每个国家的特色也都不同
分级只是参考,并不是影响风味的唯一或最关键因素
分级的依据有哪些
常见用来划分咖啡豆等级的依据,包括豆子本身体积的大小,豆子的形状、颜色或硬度,瑕疵缺损的比率,海拔高度,出产地区,品种,处理法,喝起来的感觉与品质,等等。
请不要被这些分级制度框限住,反而忘了最重要的,是想要喝到好喝的咖啡这件事
其中一个行之有年,大部分产区都有采用的准则,是豆子本身体积的大小。没错,就是以颗粒的大小,做为分级的依据。长得比较大的,就比较赢。背后的想法是基于咖啡在越高海拔的地方,就会长得越好。气温比较低,果实要花更多时间才能成熟,豆子会越大颗,质地比较坚硬,风味表现也会更好。饭吃得比较多,当然就会比较胖啦。
豆子的颗粒大小,和它的风味表现,确实可能会有某种程度的关系。但就像国高中生物课本里写的一样,凡是在自然界里的事情,并没有一个绝对。分级制度只是咖啡众多环节里的其中一个。所以,请不要被这些分级制度框限住,反而忘了最重要的,是想要喝到好喝的咖啡这件事噢。
事先把不同的豆粒大小区分好,其实也有一个很棒的好处(重要)。那就是方便烘豆啦。如果大小相差太大,烘焙时,很容易受热不均匀,这样就没办法把好喝的那一杯,呈现在你我的面前了。
筛选的规格
通常是以孔洞大小不同的金属筛网,去进行筛选的工作(Screening)。基本单位是1/64英吋,称为「目」,用来筛选咖啡豆的网子介于8–20目,也就是8/64–20/64英吋(约等于3–8公厘) ,数字越小,孔就越大。通常低于14目的,就没有成为
精品咖啡的机会了。筛选的过程中,当然会有漏网之鱼,误差容许值,则视其采用的标准而定。
好喝最重要
因为太重要了,所以要再说一次:咖啡好喝最重要,分级制度不是唯一影响风味的因素,它的好处,主要是可以让豆子在烘焙时受热更均匀。我们的线上商店,除了以烘焙度分类以外,也可以从产区做检索喔,此外,也可以按下画面右侧的「选择风味」,根据自己的喜好进一步筛选噢:
干净澄澈,丰富多变,各种酸甘甜水果,焦糖、蜂蜜或巧克力的香甜
个性鲜明,容易辨识,亮丽的花香果香,手舞足蹈,瞬间绽放的喜悦
阿里山小农认真栽培,让人想着欢喜的故乡味
特调
口感醇厚,风味平衡,余韵持久,适合各种冲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