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豆就像其他种子如玉米、大豆等般,一样含有油份。 不过,咖啡豆表面的油,跟浓缩咖啡上的油脂并不相同。 咖啡豆表面上的油,是一种看似油脂的水溶性有机物质;而“咖啡油”本身包含许多咖啡芳香的成分,可以在水中溶解。因此你煮好的咖啡表面并不会飘著一层油腻腻的油脂。
咖啡经研磨后,香气和油脂就开始挥发释出,冲泡出来的咖啡风味会随释出而逐渐降低。因此,咖啡油的存在是判断咖啡品质最简易的方法。
最为人熟悉的两种咖啡就是
阿拉比卡(Arabica)和罗布斯塔(Robusta),
阿拉比卡咖啡因含量低(0.8-1.4%),脂肪含量约为10%;罗布斯塔种咖啡因则含1.7-4%。 咖啡油含量比
阿拉比卡少了60%。 由于阿拉比卡咖啡因含量较低,且有较高之脂肪香味,因此才成为了老饕首选。
两个原因造成“出油豆”
1.不新鲜的浅烘豆
烘焙火候较浅、外观呈现浅棕色调的“浅烘豆”,在烘焙后外表干燥,并不会出油,约在出炉后六天左右开始出现“点状出油”现象(咖啡豆的某侧出现点状的油滴),轻微的“点状出油”并不代表不新鲜,有时反而是浅烘咖啡豆风味在最顶峰的状态。继续摆放下去,出炉超过两周以后,浅烘豆表面逐渐泛起一层亮亮的油光,此时“浅烘豆”的风味已开始走下坡,应该避免购买或者尽快饮用。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咖啡豆在烘焙的过程中,因为受热不均匀而产生部分面积脱水过度,在出炉第二天至第五天左右,油分同样会以点状方式出现,与深培咖啡整体表面出油不一样。
反正, 假如浅烘咖啡豆出现以上两种情况,要么表示烘焙不佳,要么表示日期不新鲜,都不建议购买。
2.新鲜的深烘豆
烘焙火候较深、外观呈现深棕色调的“深烘豆”,在烘焙后外表便呈现微微油光,约在出炉第二天至第五天左右表面开始大量“出油”。当咖啡豆在进行深烘时,会因为脱水率高而产生出油的现象,所以假如深烘的豆子在存放的头一、两天时,开始表面出油,乃属于正常现象。
外表油亮亮的“深烘豆”不代表不新鲜,相反地,深烘豆在出炉三周后外表油光将逐渐干掉,最后变成外表干燥不油的走味深烘豆,因此,若看到外表干燥不油,但外观呈现深棕色的咖啡豆,请特别注意其是否标示烘焙日期,极有可能是已经变质的走味豆。
外表是否出油,并不是判断咖啡豆新鲜度的准确方法。
即使是已经不新鲜,外表出油的“浅烘豆”,在长时间(如三个月)摆放之后外表也将逐渐干去,最后回归干燥不油的外观。由此可见,外表是否出油,只是判断咖啡豆新鲜度的一个参考,而非绝对。
萃取方式影响油脂含量
一颗未经烘焙的咖啡豆大概有15 %至18 %是咖啡油,而当中八成的油份是三酸甘油酯(tryglyceride),而咖啡醇(cafestol )与白脂(Kahweol )是咖啡中最主要构成三酸甘油酯的成分,属饱和脂肪。美国心脏协会不建议成年人吸取太多,要不然会增加患有心脏病的风险。
然而,大家又无需太担心咖啡所带来的健康问题,因为虽然咖啡豆本身有油份,但咖啡中的油份比例,却取决于萃取方式。手冲咖啡的咖啡油含量最低,因为滤纸会分隔油份。手冲咖啡在东南亚地区中比较流行,如日本、台湾等,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的水质偏软(soft water);而软水能够萃取出较丰富的咖啡风味,因此即使过滤掉咖啡油,咖啡仍有足够的风味。
由于欧美地区的水质偏硬(Hard water),对于获取咖啡豆中的甜度比较困难,因此外国人较喜爱以法式滤压壶咖啡或意式浓缩咖啡,因为可以萃取到较浓郁的咖啡风味,但同时这些咖啡所包含的咖啡油比例则相对较高, Espresso的油脂,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所以,无论是咖啡豆表面上的油,抑或是咖啡中的油脂,都会受烘焙的方法与萃取的方式所影响,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对咖啡爱好者来说,只是其中一个参考指针。 多品尝不同种类的咖啡,找到自己喜爱的咖啡风味,才是更为重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