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平凡的几个字落入咖啡玩家眼帘,话说十几年前,两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咖啡品种现身,撼动了整个咖啡界,一是艺妓(Geisha),另一则是尖身波旁(Bourbon Pointu)。但在谈及尖波旁的小故事前,为尖波旁造成的轰动预先铺条红毯大道的概念
在早期,咖啡是阿拉伯独占商品,为了保有其独占性,阿拉伯人绝不允许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离开其原生地,但到了17世纪种子终究还是被私渡带往伊索匹亚和也门之外,在新世界开枝散叶,繁衍出无数的后代,这些被偷出来的种子,就是波旁和铁比卡两个品种。
🏼尖波旁,则是波旁咖啡在波旁岛(现今的留尼汪岛)上的自然突变品种,因为豆形狭长,两端是尖的而得名,而原生种波旁则豆体较短,轮廓略似椭圆形。但两者最大差别倒不仅是外形,而是风味及咖啡因含量,如果用简明扼要的话来形容尖波旁,就是“天然极低咖啡因、产量稀少、细致迷人的馥雅香气、是世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
尖波旁早在18世纪就受到不少名人喜爱,像是法王路昜15,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等等⋯不过,变种波旁却碍于体质弱易染病,开花结果少,因此不受农民欢迎而遭到弃种,以至日渐减少几乎绝迹,直到一九九九至二〇〇七年在法国和日本的努力下才复育成功,成为当今最贵的咖啡,拥有独特风味又产量稀少的波旁尖身咖啡豆,受到欧洲皇室及贵族们的喜爱。波旁尖身咖啡豆有著明亮的果香及花香,融合柑橘跟奶油的香气及丝绒口感,咖啡因却只有一般阿拉比卡咖啡豆的一半。波旁王朝的路易十五称它是“世界上最棒的咖啡”,将波旁尖身的名气推上了高峰。
波旁咖啡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在新世界最早被广为种植的地方,当时被称为波旁岛,也就是今日的留尼汪岛(Reunion)〔注6〕;而本篇所要谈的传奇主角,尖波旁,则是波旁咖啡在岛上的自然突变品种〔注7〕。
尖波旁(Bourbon Pointu)还有另外两个名字,劳瑞那(Laurina)、李霍伊(Leroy),但都不如尖波旁名头来得响亮。之所以称为尖波旁,是因为豆形狭长,两端是尖的,而原生种波旁(有人称之为圆波旁)则豆体较短,轮廓略似椭圆形。尖波旁和原生种波旁外形上的差异,看看(图1)及(图2),应该立即可以分辨出来;不过,两者最大差别倒还不在外形,而在于风味和咖啡因含量;如果用简单的话来形容尖波旁,就是“风味好、咖啡因含量低。”
关于尖波旁的风味,我最后再谈,这里先谈谈尖波旁的咖啡因含量。根据统计资料,一般咖啡豆,其咖啡因的含量,阿拉比卡是0.9——1.2%,罗巴斯塔是1.6——2.4%,而尖波旁则仅为0.6%,比一般阿拉比卡咖啡低很多,更远远低于罗巴斯塔。虽然尚未达到美国的去咖啡因咖啡(Decaffeinated coffee)的标准,但已经是很多受不了太多咖啡因,却又喜爱咖啡者的福音了。
风味:波旁尖身咖啡豆有著明亮的果香及花香,融合柑橘跟奶油的香气及丝绒口感
由于风味好且咖啡因含量低(不太影响睡眠),尖波旁早在18世纪就受到世人喜爱,不少名人,像是法王路昜15,小说家巴尔扎克都是它的“粉丝”。18——19世纪的两百年间,尖波旁在波旁岛曾大面积种植,1800年还曾达到年产4千公吨的高峰,但随后,飓风、火蚁、叶锈病等一连串的灾难接踵而来,以至种植日渐减少,终于,在1942年,最后一批运回法国的尖波旁,只剩下可怜的两百公斤,而且自此之后,尖波旁消失得无影无踪,连官方文书都不再提及。1950年代之后,留尼汪岛已经无人种植咖啡,岛上的农业也完全转向其他如甘蔗之类的农作物,咖啡与留尼汪岛不再有牵连,而尖波旁,被咖啡界公认为“已经绝种”。
【V60手冲】
滤杯:Hario V60
水温:90度
研磨度:小富士研磨度3.5
冲煮手法:水粉比1:15,15g粉,第一次注水25g水量,进行25s闷蒸,第二次注入至120g水量断水,等待粉床水量下至一半再注水,缓慢注水直至225g水量,萃取时间2: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