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亚洲咖啡,台湾消费者最熟知的,应该还是低酸、醇厚的苏门答腊咖啡,或是近年来生产量节节攀高的越南咖啡;但其实印度咖啡,才是亚洲地区的老祖宗。早在十七世纪,印度就已经是除了也门摩卡港以外,重要的欧洲咖啡供应地。当时大部份的印度咖啡豆,都是透过帆船海运,以大概六个月的航程,运送前往欧洲大陆。在长达大半年的航行中,由于海风的吹拂,加上吸收了船舱里的水气和咸味,使得咖啡豆在外观和口味上都产生变化。生豆的外观会从深绿色,逐渐转成有如稻谷的黄褐色,豆体也会膨胀变大。
咖啡的果酸在这过程中会被磨平,取而代之的是发展出坚果、焦糖、茶香等风味(这种熟成的口味转变,也有点类似苏门答腊的老豆),以及厚实的口感。印度风渍豆确实有自己独特的风味,个人也颇喜欢。喝起来通常带浓浓坚果和谷物甜味,几无酸质,常带有玄米茶香,据说当时北欧人士非常喜好这种特别的金黄咖啡。
精通生意之道的咖啡贸易商,当然感受的到市场消费者需求。有趣的是,当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加上当时汽船问世,从印度到欧洲的时间大幅缩短,理应是商人贩售印度咖啡一大利多,没想到欧洲客户反而抱怨起咖啡走味了,导致订单锐减。
早期航海运输的速度缓慢,印度的咖啡豆在长时间的运往欧洲的船运过程中,受到潮湿的海风吹拂,导致豆子的风味与外貌产生有趣的变化,由绿色转为金黄,味道变的圆熟且酸度极低,发展出浓浓坚果与壳物味,现在科技进步,这款生豆的特殊风味改以人工方式重现,采集精选的AA级生豆,在季风时节让生豆暴露在空气中,再以不断翻动的方式让生豆充分的接受潮湿的海风吹拂,再经由人工精细挑选,它特殊的风味因此重生
‧风渍咖啡需以日晒豆来做,厂房面向西边以便迎取西南吹来的咸湿季风。
‧咖啡豆平铺风渍场内窗户全开,风渍一定程度后再入袋,生豆不能装满,咖啡袋不能堆挤太密以免不透风而发霉,不时倒出咖啡豆更换麻布袋以免孳生霉菌。
‧风渍期约十二至十六星期,熟成后经烟熏处理,以驱赶象鼻虫,最后人工筛豆,挑掉未变成金黄色的失败豆子。经三至四个月风渍,绿色咖啡豆的体积澎胀一至两倍大,重量和密度降低,含水率约13%,质与量均起重大变化。
风味特性:
印度马拉巴咖啡豆属外强中干的软豆,有一种“陈年苏门达腊曼特宁”特有的成熟浓醇,玄米茶风味口感十分特别,淡淡青草味、酸味和苦味均衡,用来调配综合咖啡豆也十分适合。
风渍咖啡需以日晒豆来制作,所有处理风渍咖啡的厂房皆面向西面,以迎取来自西南方海上所吹来的咸湿季风,咖啡豆平铺在风渍场内,窗户全开,风渍到一定程度之后后再入袋,但因为过程中豆体会膨胀不少,因此咖啡豆还不能装的太满,且咖啡袋也不能堆挤太密以免因不透风而发霉败坏,还要不时倒出咖啡豆并更换麻布袋,以免孳生霉菌,可谓相当费时耗工的工程。风渍期约十二至十六星期,熟成后还要再经过烟熏处理,以驱赶象鼻虫,最后再以人工筛豆,挑除掉未变成金黄色的失败豆子。历经三至四个月的风渍处理后,绿色咖啡豆的体积澎胀一至两倍大,重量和密度降低。
风渍马拉巴尔咖啡豆看来虽然豆大、肥硕,然而却是外强中干的软豆,此系历经数月的风化而产生的变化。咖啡豆长期暴露在潮湿的季风数周,不但使豆子变黄了,咖啡本身的酸度也降低不少,口感十分特别。印度马拉巴尔咖啡豆除了可当单品饮用以外,用来调配综合咖啡豆也十分适合。
前街推荐冲煮:
滤杯:Hario V60
水温:88度
研磨度:小富士研磨度4
冲煮手法:水粉比1:15,15g粉,第一次注水25g水量,进行25s闷蒸,第二次注入至120g水量断水,等待粉床水量下至一半再注水,缓慢注水直至225g水量,萃取时间2:00左右
分析:采用三段式冲煮,明确咖啡前、中、后段的风味。因为V60肋骨多,排水速度较快,断水时可以起到延长萃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