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在世界成为第一饮品也不过是1600年以后的事,所以咖啡记载历史仅400年跟台湾历史差不多。一般人认知非洲是咖啡的原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并由也门的摩卡(Mocha)港传到世界各地。然而阿拉伯人为了避免咖啡被其他国家种植,所以所有的咖啡豆只有经过去壳处理后才能出口。但是百密终有一疏,话说第一个将咖啡从也门回教地区传播出来,乃约1600年左右(17世纪时),去麦加城朝圣的巴巴•布丹(BaBa Budan)将七颗能发芽的咖啡豆藏在肚皮偷偷带回到了印度西南部的家中,从此,开启了咖啡在世界的传播史。而这个印度西南部乃今马拉巴地区(Indian Malaba)。
印度马拉巴咖啡豆或称风渍咖啡(Monsooned Malaba Coffee)一直受欧洲人所风靡,这种风渍咖啡乃是无意间创造出来的新风味。十七到十八世纪,印度以帆船运送咖啡豆到欧洲,一趟要花上六个月,生豆置于船仓底层,吸收了海面的湿气与咸味,生豆运抵欧洲已变质,色泽从深绿蜕变为稻谷的黄褐色,咖啡的果酸味几乎不见了,却意外发展出浓浓坚果与壳物味,喝起来口感十足,有点玄米茶风味。北欧人很喜欢这种金黄色的另类咖啡。一八六九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加上汽船问世,缩短了印度 -- 欧洲的航行时间,客户却开始抱怨
印度咖啡“走味”了,失去昔日迷人的土黄色与坚果味,订单锐减,印度出口商才开始研究解决之道。原来运往欧洲的咖啡,时间缩短一半以上,来不及熟成“变身”,失去原有风味,于是出口商想到印度西南部马拉巴沿岸每年五月下旬至九月有印度海洋吹来的咸湿环境,几经实验果然制造出类似昔日的金黄色无酸味咖啡,因此取名为“季风咖啡”,即俗称的风渍咖啡。
风渍咖啡需以日晒豆来做,风渍厂房面向西边,以便迎取西南吹来的咸湿季风。咖啡豆平铺在风渍场内,窗户全开,风渍一定程度后再入袋,但咖啡豆不能装太满,且咖啡袋不能堆挤太密以免不透风而发霉,还要不时倒出咖啡豆更换麻布袋以免孳生霉菌,相当费时耗工。风渍期约十二至十六星期,熟成后还要再经过烟熏处理,以驱赶象鼻虫,最后还要人工筛豆,挑掉未变成金黄色的失败豆子。经过三至四个月风渍,绿色咖啡豆的体积澎胀一至两倍大,重量和密度降低,含水率约13%,质与量均起重大变化。
话说这次进了5kg Monsooned Malaba,订货时老板说一整袋50kg麻布袋$200/kg(最近ICO价格飙涨不然应该$150/kg可以买到),最后跟老板说50kg少一个零用塑胶袋装就可以了——结果人还没回家——老婆已帮我将15kg生豆扛回家——!
经过5——9月印度西南海边仓库海边洗礼——十月底刚到台湾的季风咖啡,昨晚回来弄一弄
1.豆相不佳——看本篇照片——500g可挑出30g瑕疵豆
2.豆子膨胀很多,以往8#夹链袋装1kg生豆刚刚好,这次仅能用7#装500g
3.在分装生豆实在臭死人不偿命,但烘完后还是香死人不偿命
最后精制风渍咖啡豆
a.用银皮收集冷却器将咖啡豆放在上面,搅拌并抽抽臭气
b.挑一挑瑕疵豆,5kg总共挑了400g左右——
c.卢碧台风虽然如气象局所料转弯了,但今天外面刚好下大雨,这种天气湿度符合精制风渍咖啡所需咸湿季风喔!(摇身为台风抽风咖啡)
d.一边挑豆,下面抽风,这里是基隆,我家就是仓库窗户全开的风渍过程——
处理后真的物超所值,不过5kg花了4——5小时处理——腰好酸喔——but豆子完全不酸
ps.其实马拉巴咖啡烘完要养豆2——3天风味(玄米味)才会发展良好——过两天再慢慢品尝吧
早期风帆船将咖啡从印度送到欧洲,咖啡在船舱长期海风洗礼的特素风渍味的季风咖啡已不复见,目前豆商在印度西南部马拉巴海岸的仓库所加工风渍咖啡——风味犹存,只是豆子豆相——经今天特殊处理——只能说两年没喝到这种咖啡了——赞!!
前街咖啡烘焙的印度咖啡豆-风渍马拉巴咖啡等在品牌和品质上都有充分的保证。而更为重要的是,性价比极其高,一包半磅227克,价格只是80元左右。按照每杯手冲咖啡15克粉来计算,一包可制15杯咖啡,每杯单品咖啡仅需要5元左右,对于咖啡馆出售动辄几十块一杯的价格来说可谓性价比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