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咖啡豆,是以有机农法所生产的咖啡豆。要弄清楚
有机咖啡,得先认识有机农法(organic farming),这个起源于1924年的概念。
1924年,一群关心农业发展前途的农民,求助于当时在德国享有盛名的Rudolf Steiner博士;Steiner随后发表一系列有关农业之生态与永续(ecological and sustainable approach to agriculture)的演讲,提倡以不使用化学肥料和杀虫剂的方式,增加土壤肥份,生产健康产品。他的主要概念是
农作物的栽培应该作到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并且能提供消费者健康与安全的产品。
根据这个概念,有机农法所用到的一切化学物质,包括肥料、除虫药物等,应该全部来自大自然,而不能出自实验室或工厂。例如,作为氮肥,来自天然矿场的硝酸盐算有机,而化工厂制造的硝酸盐就不能算有机。
可是,1924那个年代,全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是追求工业化与商品化,以提高产量为优先考量,所以有机农法的概念,并未受到重视。直到1940年,经由美国剧作家、出版家,J.I.Rodale的努力,才逐渐被世人熟知,但距“普遍认同”依然路途遥遥,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正是1940那年,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掀起浪潮,农民大量使用肥料和杀虫剂,扩大生产;而“奇迹麦”和“奇迹米”[注1]的先后出现,更把浪潮推向高峰。到了70年代,这股浪潮终于把咖啡也卷了进去。
许多人喝咖啡,索求的是咖啡因下肚后带来的清醒,或是一种感官上的满足,但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可曾想过,这杯咖啡是一口满溢的农药还是小农的血泪?
全球咖啡的贸易量,仅次于石油,多以大量而单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让咖啡满足了许多人的味蕾,但也带来了农药残留的隐忧与环境的危害。
有报告指出,咖啡经过烘焙的时候,残留的农药会消失,但也有研究指出,烘焙过的咖啡豆,依然可验出残留的农药。不过,真正该知道的事,是许多咖啡产国所使用的农药,可能是欧美先进国家已经禁用的农药;许多农民对农药是一知半解而采用农药的“鸡尾酒”调法以强力杀虫。如此不仅危害农民的健康,使用农药还会造成地力侵蚀、土壤流失与水源污染等环境危害。
而处理过期农药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根据国际金融公司(IFC)的调查,光是非洲就有五万公吨过期农药,储存的环境恶劣,据估计处理这些
农民之所以使用农药,不外乎为了增加销售。根据调查,一公顷的农地如果使用惯行农法,能产出485磅的咖啡豆,但是用有机方式栽种,只有285磅的产量。
而
有机咖啡豆的市场需求量大,但在大通路的垄断与打压后,收购价格却越来越低,农民多劳而不能多得,宁可走回老路,用农药继续催生产量。因为全球暖化造成的气候变异,使得虫害异常发生,也迫使农民在无法提升价格的情况下,选择使用农药,以求生存。但他们往往没有正确的用药知识,或是穿戴面罩与手套保护自己。
近期的研究发现,有许多农民因为长期暴露在用药的环境里,因此有昏眩、头痛、呼吸困难或是肺部疼痛的问题,可悲的是这是许多咖啡产国的现象。更可悲的是,国际咖啡期货价格长期掌控在跨国大企业的手里,在追逐企业“永续”成长的思维下,利润的追逐来自剥削生产者,而使得咖啡产国的贫穷问题加剧,亟待改变。
因此,为自己也为地球做出更好选择,让种植的人也能得到合理的报酬,由消费者自觉所发起的公平贸易运动应运而生,经过60年的发展与洗礼,逐渐形成一个透明生产链的认证机制,以确保生产端在社会、经济、环境与生态上的永续发展。
国际公平贸易认证(FLO Certication)的标准,是由国际公平贸易组织(Fairtrade International)所订定,交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FLOCERT执行稽核与监督的功能。认证的核心精神是以培育弱势与贫穷的生产者迈向经济独立,以翻转贸易中不公平的权利结构、改变持续剥削土地与生产者的商业模式、并改善贫穷问题背后的结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