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由超过一万七千个岛屿组成,散布在赤道的火山带上,土壤肥沃。著名产区,包括西部的苏门答腊,中部的苏拉威西(Sulawesi),以及南部的爪哇。咖啡在1696年由荷兰总督从印度Malabar带到雅加达栽种,当地农民被迫减少出产白米而改种咖啡。自1850年起,荷兰东印度公司把种植区扩展至印尼其他岛屿。至目前为止,
印尼是全世界第四大咖啡出口国。
于1876年肆虐印尼的铁锈病差点令阿拉比卡咖啡绝迹。自此,农民在东爪哇低地的重灾区开始种植抗病性高的罗巴斯塔种(Robusta)。至该国独立后,当地人才重新种植质素较高的阿拉比卡(Arabica)。至今,印尼八成的出口仍是商用级别的罗巴斯塔。有趣的是,由于当时东部的帝汶岛和弗洛雷斯岛是葡萄牙属地,所种的品种跟荷兰属地不同,影响也较轻。现时仍可喝到源自16世纪的“古代种”。
产区:Sapan-Minanga, Toraja, Sulawesi, Indonesia
种植海拔:1300~2000米
生豆品种:Djember (S-795)
生豆处理:Wet-Hulled (当地传统湿剥除法)
远在十七世纪末期,当荷兰东印度公司将第一株阿拉比卡咖啡树由印度移植
印尼之后,便开启了这块土地上咖啡种植的历史,目前,
印尼身居世界咖啡五大输出国之一,曾经是全亚洲咖啡产量最大的国家,直到西元1999年被越南超越为止。
这块土地上的咖啡种植并非一帆风顺,在十九世纪末期爆发的叶锈病大流行,让
印尼的咖啡种植遭逢大难,原有的阿拉比卡种枯死殆尽,最后在荷兰人开始推广罗布斯塔种的咖啡树之后,才又重新稳住了印尼的咖啡种植。
时至今日,
印尼出产的咖啡仍以罗布斯塔种的咖啡占绝大多数,而阿拉比卡种的约只占10%左右。而这只占少量的阿拉比卡种的
印尼咖啡,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爪哇、曼特宁,以及今天要介绍的Toraja。
Toraja来自印尼的苏拉维西(Sulawesi)岛,以产区所在的高原命名,海拔高度约在1500米左右山势险峻异常,且土壤属于火山土,种种的因素造就出这块非常适合咖啡生长的环境。
苏拉维西岛上还有另一只著名的咖啡豆,就是贵得惊世骇俗的麝香猫咖啡,也算是Toraja的同门师兄弟。
生豆的样子看起来和曼特宁很像,有著墨绿色的外表。这是由于当地的农民在采收完之后,将咖啡樱桃以传统湿剥法技术Giling Basah(Wet-Hulled)进行精制,在豆子干燥之前便将外皮去除。
如此一来,咖啡豆酸度将大大的降低,就口感来说也能更为厚实,并保有丰富的水果调性。
这样的处理方式是有风险的,如果在去皮的过程中水份补充不足的话,可能会让咖啡带有发酵成非常不可取的味道。又如果在庭院里干燥的同时,突然来了场雨的话,也会让咖啡带有明显的霉味。
这样的处理方式虽然在口感上更为丰富,但在处理的过程中也必需更为细心照料。
磨开来之后的干香气就已经带有非常丰富的果酸,闻起来就像是综合果汁那样。
以手冲的方式做萃取,在85℃的水温下,闷蒸后一次断水,冲煮的过程中仍然不断的冒出水果类的香气。
Toraja与其它
印尼咖啡在风味上独树一格,不像是寻常
印尼豆,反而比较接近非洲豆的口感。
入口之后的味道是温和的酸甜口感,有点类似葡萄、龙眼或莲雾那种大量的甜味中带有一点微酸口感的。咖啡本身的味道非常厚实,这点倒保留了亚洲豆本身的调性在。
至于尾段回甘的甜味则是混合了巧克力与焦糖的香气,非常令人著迷!
产地
Toraja产于印尼苏拉维西(Sulawesi)岛中部的TORAJA高原,
苏拉维西岛的旧名是西里伯斯(Celebes)岛、
Kalossi则是当地一个主要的咖啡集散小镇 。
因此,这几个名字常跟Toraja咖啡一起出现!
附带一提, TORAJA高原住著一族充满传奇色彩的民族
有兴趣的看官可以看看这篇游记:印尼南苏拉威西Toraja
toraja咖啡的产区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崎岖坡地。
产量不多,每公顷的平均年产量只有300KG,
约中南美洲产能的1/3而已。
当地大多是小农,或近似合作社型态的家族。
韩怀宗先生所着咖啡学一书,
提到toraja区的三大庄园,分别是:
Pt kapalapi、CSR,
以及KEY所经营的Toarco Jaya;
台湾有咖啡馆把Kalossi视为庄园名称,不知道是不是误解。
Toraja咖啡属于Typica树种,
与黄金曼特宁相比,有更明亮的酸,浓郁的焦糖香及更明显的层次感。
土壤沉木等地域风味则较曼特宁收敛。
略带花香,但在醇厚度上则不如曼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