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冲咖啡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哲学、修练和寻找自我的过程。对咖啡认真又讲究的朋友,相信都有这个经验:每天冲泡出来的咖啡味道都会有差异,到底是那个环节不同了?遂每次都把不同情况加以记录和研究,力求制作出口味一致水平稳定的咖啡。
比较随性的朋友则大可以轻松对待,享受冲泡咖啡时的放空感觉。是的,操作咖啡器材是一种享受和玩意,如果你觉得很麻烦又有压力的话,那手冲咖啡可能不是你杯“咖啡”了。
手冲咖啡有多种工具可以选择,各自的投资金额和难度都不一样,下面介绍五款常见的种类,供大家
学冲咖啡。
Chemex 壶
Chemex 咖啡壶是一件十分好玩的玩具,购入的门槛低(大约在港币 250 至 600 元左右,视乎大小),运作的成本也便宜,只要换滤纸或者洗滤布就成了。但她却是易学难精,磨豆、水温、注水速度和手势动作等,都会影响咖啡的萃取,初学者每每每一次都冲泡出不同的味道来,要好好掌握稳定水平,实在非常困难。
一位咖啡师曾经说过:“用 Chemex 心必须要静,明澄如镜、心无杂念才能泡出纯净咖啡。”活像是在谈佛学、练武功,可见 Chemex 咖啡壶的有趣之处。
摩卡壶 (Moka Pot)
摩卡壶的价格同样不算贵,一般基本款港币 200 元也能够买得到了(当然如果你钟情设计师例如 Alessi 或 Philippe Starck 的作品,则另当别论了)。笔者第一件手冲咖啡玩具和原豆(记得是哥伦比亚豆),就是在中环奥卑利街“奥林比亚接臣咖啡”何老先生手中购得,匆匆岁月就这样溜走,老师傅也逝去多时,幸好家人接手,咖啡香仍旧飘扬。
直到今时今日,意大利的 Bialetti 和 Alessi 仍然是生产最多款式摩卡壶的公司。摩卡壶分为 3 层,在底层装水后,把研磨好的咖啡放在中层的漏斗,再把上层装好后,放在炉头加热,底层的水煮沸后受压经过漏斗到上层,咖啡就在过程中粹取。操作简单但是变量也多,因此摩卡壶同样易学难精,火力大小、咖啡量和研磨程度的影响,相对其他冲泡法更大,而且成品特别浓郁又带有焦香味(也容易煮过火),是十分具挑战性的冲泡法。
法式滤压壶(French Press)
视乎大小,法式滤压壶通常可以港币 200 至 500 元左右买到,品牌多不胜数,香港应该以 Bodum 和 Hario 的出品最为风行。
法式滤压壶相对容易掌握,只要咖啡豆作中度颗粒研磨,水温正确,注水后等待 2、3 分钟,一杯咖啡即完成。因此多数咖啡师推介在办公室或者初接触手冲咖啡的朋友,从法式滤压壶入门。笔者多年前嫌滤压壶操作沉闷又不太有型,把手边的滤压壶全数送人,年前获他人送赠一只 Bodum Chambord,重新使用起来,又觉得简单方便,容易操作又稳定,有点重新爱上的感觉。
手冲壶(Pour Over)
手冲壶和锥形滤杯应该是配成一对的好伴侣,价格不高,不留神就会买了好几个。手冲壶的长而尖咀设计,是为了提高注水时速度和力度的控制,锥形滤杯则负责控制热水萃取咖啡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
锥形滤杯中,Hario、Kalita 和 Kono 的产品十分流行,这些品牌亦花了不少功夫去做研发,手冲壶则以 Kalita、月兔印和野田珐琅的产品最广为人识,前者是铜制品,后两者是珐琅(或称搪瓷),拿在手上的触感分别显得飒爽和温润,皆颇堪玩味。
手冲壶可算是对新手和老手都适合的萃取工具,首先她有比较大的容错空间,就算技巧不纯熟也不至于完全毁掉一杯咖啡。同时能够带出咖啡的很多细微之处,将咖啡的幼滑、香气、各种味道都能够充分表现,近年流行的浅度烘焙咖啡豆亦非常适合手冲滤壶。
虹吸壶(Syphon)
虹吸式咖啡壶最早起源于德国,采用上下两个壶的构造以及独特的虹吸式咖啡壶作为冲调工具。Hario 是香港流行的品牌,无论坊间的咖啡店还是咖啡爱好者,在家中都大量采用。 虹吸壶样子优雅,操作起来也特别醒目,看着咖啡在两个壶中间上落好像变魔术一样,而且也能够提供很多话题,凡此种种都令她增添一种独特风味和魅力。
可能因此大家都对虹吸壶有特别多形式上的讲究,例如注水的手势、搅拌咖啡粉的动作等等,都曾经在咖啡爱好者间引起广泛的讨论。笔者喜爱虹吸壶能够具体而细微地呈现咖啡的真实面貌(这点和 Chemex 壶颇为相似),但却对于不容易得出稳定效果感到气馁(同样和 Chemex 壶相类),而且操作和清洁工具颇花时间,唯有周末、假期才可以拿出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