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闻着咖啡香,却一颗一颗算豆子,只能当他是消磨时光,以“袋”做买卖,才是来赚钱的。
春茶上市了,想到有一回买茶叶,那小姑娘说一斤有几万片茶叶,摘下来后,还要费很多心思晒、炒、捻等多道工序,才会有那独到韵味。
有人买茶叶是算片的吗? 买咖啡豆算颗的? 通常是用重量吧。 煮咖啡倒是听过算颗的,一杯好咖啡,大约要二十几颗豆子磨粉。 再好的技巧,也不能无中生有,创造出芳香。
茶叶算斤,咖啡豆算磅,单位不一样,本质相同,都是单个的质量太低,所以用容易测量的重量来做交易。 假如是做这买卖的,使用的单位还更大,普洱茶用“件”,咖啡用“袋”。
光听使用的量词,就知道在产业链里属于哪个位置。 问说
咖啡多少钱一斤,那就不是买咖啡的客人,而是要到隔壁茶行却走错路的;问一次买一百颗豆子有没有优惠,是来乱的;一次进五袋、十袋,通常是自己会烘焙的中、大盘。
投资人常犯的基本错误之一,就是弄错标准。 明明闻着咖啡香,却要一颗一颗算,只好当他是消磨时光,不是来赚钱的。
最近看到某研究报告,把投资评等从买入降到持有,目标价从六十二元调整为五十九元,都比当时的市价高。 未来期望值修正不到五%,但是在五等第的区分,就降了一级,这分类的标准实在很难捉摸。
类似的投资建议,充斥在投资人电子邮件里,都是很认真在算豆子数量,对实际操作真帮不上忙。
当然,市场大都在盘整,产业景气变化也没那么快,并不是每天都有让人激动的事件发生,研究员却天天要工作,当然会产出那样的报告。 影响所及,市场随时都有人在算豆子。
什么是算袋子? 几周前,香港的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两家公司公布业绩,两家公司在二○一一年获利一千一百亿港币。 依照持股比率换算,大股东李嘉诚去年大概赚超过五百亿港币。
在业绩公布会上,有记者希望他“算豆子”,学台湾一样,每个月公布营业额,让投资人可以更贴近。 他说:我的事业遍布全球,公布一次业绩,有很多人要加班,也会产生很多额外费用,淡淡地把这意见否决了。
除了本业之外,资本市场年度大戏:脸书上市,也和李超人有关。 几年前他投了些钱,依照目前的猜测,这笔投资可以帮他多赚三十亿美元的零用钱。
华人首富算袋子不算豆子,他投资的脸书也是。 脸书最近才公布,要用十亿美元的代价,购并Instagram,一家做照片分享的小公司,为成立一年多,只有十三名员工的初创事业。 价格不是重点,重点在这组团队带进来的技术及服务模式,可为脸书多做一个袋子。
我们的袋子是什么? 在我们的资产分配,在我们的部位。
假如过去十年来,把省吃俭用存下来的钱,都拿来做银行定存、买储蓄型保单,少了被此起彼落的风暴惊吓,就算做到利率最高的优惠存款,但是财富肯定被通货膨胀给没收不少。
换成上市的不动产基金、指数型基金,就是换个袋子,一样是保守理财,但是收到的股息却比利息多很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