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叫兴隆的地方可谓多矣。譬如,甘肃有兴隆山,河北有兴隆县,海南有兴隆镇。来到万宁,
兴隆咖啡华侨农场自然是非去不可的所在。
发源于琼中斩岭的太阳河自西南流向东北,穿过兴隆镇,注入万宁水库,最后汇集于中国南海。兴隆华侨农场就位于风情摇曳的太阳河畔,是个种满故事的地方。看似“生意兴隆达三江”,实际上直到清朝干隆年间,因受到地方官员的重视,才逐渐形成一个小集市,取名为兴隆。而真正热闹起来,还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人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已经是日薄西山。到上世纪40年代末,马来亚的华人数量超过当地土著,各政治组织也初露锋芒,引起英国殖民者和马来亚当地人的恐慌。于是,殖民者为便于继续统治,便采取“亲一家,打一家”的手段,拉拢马来亚人,血腥镇压和屠杀华人,马来亚华人处境艰难。
1951年10月,广东省委派三名干部带领700多名受英国殖民者迫害的马来亚归侨,分三批安置于兴隆,组织难侨生产自救,创立兴隆华侨农场。建场至今,兴隆先后安置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国华侨10000多人,一度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虽然名称几经变更,但一直没有脱离“国营华侨农场”的性质,成为中国最大的华侨农场
或许为了发展旅游业,2007年,兴隆华侨农场更名为“海南兴隆华侨旅游经济区”,但保留“海南兴隆华侨农场”的招牌。现在的华侨农场,其实更注重生态旅游,建设有温泉度假酒店、高尔夫球会、热带植物园、东南亚风情村等休闲娱乐场所。我们此行主要探访兴隆咖啡谷,也即兴隆华侨创业起家的根本。
接待我们的姑娘叫小玉,说话即不像海南本地人,也不是岛外普通话,而是别有韵味的“兴隆普通话”。我觉得,万宁抑或太阳河畔的兴隆镇,流淌著东南亚热带风情。因为有兴隆,万宁才极富异国情调,才极富南洋气息。小玉说,兴隆因地处北纬18度线左右,最适合咖啡生长。兴隆最早引进的品种是马来西亚罗布斯塔(Robusta)咖啡,后经兴隆归侨不断改良,成为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的“兴隆咖啡”,也成为中国产咖啡的金字招牌。
咖啡恐怕是世上仅次于茗茶的饮品,其起源要追溯到公元纪年以前的非洲,一位埃塞俄比亚“放羊娃”发现他的羊群因“吃一种红色果子导致举动滑稽怪异”,咖啡随即问世。咖啡的种植后来传到中南美,使得巴西一度成为最主要的咖啡出口国,只是近些年被越南赶超。我喝过越南的邦美蜀咖啡,味道还好。邦美蜀在广州设厂,倒也不算稀奇。有友人从肯尼亚带给我一包咖啡粉,因怕过期,连续喝了两三个月,有段时间甚至有点怕见咖啡。
虽然咖啡主产于非洲、中南美和亚洲,但倍受欧美人钟爱。我对饮品的追求,在解渴的同时,让入口时有那么“一点儿”味道,根本算不上品评。譬如咖啡,我也会“煮”会“冲”,但还是觉得“速溶”即可,用不著那么麻烦。至于咖啡中的贵族“蓝山”或者“猫屎”,则只能偶尔品味了。
小玉带我们进入兴隆咖啡谷,边走边介绍。沿途都是咖啡树,果实或红或绿,或大或小。咖啡树的第一次开花期在树龄三年左右,果实于花开后六至八个月间成熟,里面有两粒种子,也即“咖啡豆”。即使同一棵树上的果实也不会同一时间成熟,所以高质量的咖啡需要人工分批次采收,熟一粒摘一粒,殊为不易。
走进挂著“兴隆华侨集体农庄”牌子的历史文化长廊,这里以图片和实物来讲述华侨农场的历史。从逃难归来到建立农场,从最原始的炒制锅台到已经淘汰的机械装置,从原始农业到旅游经济,这其间也可以看出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
咖啡谷的高处居然有一尊四面佛,显然受到东南亚文化的影响。四面佛原为印度教创造神梵天,后被佛教抓了壮丁,吸纳为“二十诸天”,倍受信奉小乘佛教的东南亚国家所尊崇。爬到上面去看,居然碰到江湖剧毒“见血封喉”树,还有果实类似咖啡的颠茄树。兴隆地处热带,植物世界真是令人称奇,令人敬畏。
品尝完咖啡,我们便结束游览。按小玉指点 ,到一家名为“伊萨娜”的印尼餐馆吃饭。印尼语中,“伊萨娜”是皇宫的意思,老板娘是印尼归侨。印尼菜以使用酱料和咖哩见长,不过都有所改良,使之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当晚宿兴隆太阳谷温泉城。入夜时分,居然下起小雨,泡在露天的温泉池子里,浑身舒坦,差点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