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咖啡知识交流 更多咖啡豆资讯 请关注咖啡工房(微信公众号cafe_style )
说到巴西山度士,除了足球队外,相信不少人会联想到咖啡。山度士(Santos)是位於巴西东南部的港口。以往产自不同省份的咖啡(generic coffee)出口时会印上港口名字,不知就里的进口商把山度士推广成咖啡品种。其实类似的混淆,也曾在也门港口Mocha发生。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国,也是过去150年以来全球最大咖啡生产国。世界三分之一的咖啡都是来自巴西,其次是越南、哥伦比亚和印尼。单是东南部Minas Gerais省一年的产量(2000万袋)已超越邻国哥伦比亚的全国产能(约1000万袋)。此外,Sao Paulo、Espírito Santo、Bahia等也属精品咖啡产区。其中 Sul de Minas(即Minas Gerais南部)包揽了过去两年Cup of Excellence(COE)九成全国首20名的得奖咖啡。
但是辉煌纪录的背後,埋藏着过度开发和砍伐。一片由亚马逊河孕育的热带雨林,千百年来人烟罕至。但自十八世纪咖啡出口的经济诱因下,巴西的原始生态,渐渐变成机械化的农业工场。这段历史,相传由一名陆军上校於1723年色诱法国总督夫人并取得种子开始。经历过黑人奴隶制,以及後来的欧洲移民制配地制度,巴西的咖啡产能,曾一度达至世界需求的一半。但随着後来商品市场的崩盘,以及过分催谷产能令「土壤疲劳」(这是巴西农民的说法),适逢近年精品运动的兴起,农民才把目标由量变质。
栽种环境方面,由於巴西鲜有3000尺以上的高地,再加上缺乏火山土(Volcanic Soil),其实并不利於种植咖啡。早期的扩散,是有赖尚未被耕作的红紫土(Terra Roxa),和被烧成灰烬的原始森林所提供的即时养分。因此,巴西咖啡的果酸不强,但浓烈的可可和果仁味、加上醇厚的口感,令巴西咖啡成为意式配方豆的宠儿。无论是连锁或精品店,巴西也是常见的基本成分(base coffee)。
30年代起研究豆种
受先天条件所限,巴西政府自30年代起投入大量资源去改良品种和抗病性。其中,豆种研究的结果至今还影响着整个拉丁美洲的种植习惯。例如他们於30年代从百万分之一机会中培植出Bourbon的天然变种Yellow Bourbon,於40年代发现了Caturra(Bourbon变种),以至後来的Mundo Novo(Typica & Bourbon 的人工配种),Catuaí(Mundo Novo & Caturra 的人工配种),90年代出产的Icatu(带有Robusta 血统),和较少见的Acaiá(Mundo Novo的配种)。中美诸国大多是从以上名单中选出适合的品种栽种。笔者的朋友遇上难题时,大多向巴西同业求教。巴西农业部及旗下学术研究院於97年成立了Consórcio Pesquisa Café,进一步将有关咖啡栽种、抗病研究和采收处理专业化。2002年建立的Genoma Café,则是咖啡基因图谱的先驱。
代表着精品运动的Cup of Excellence(COE)大赛,其前身就是Best of Brazil。自99年至今,已先後有12个国家参与举办。以往COE只接受非日晒咖啡参赛,但监於巴西咖啡以日晒处理居多,而农民对该技术的掌握提升,所以自2012年开始,大会开办了专为日晒咖啡而设的「Late Harvest」赛事。今年的比赛,头10位的非日晒组(Early Harvest)得奖里,Yellow Bourbon 占6位,而 Yellow Catuaí 则占3位。至於日晒组,则以Catuaí占优,占8位。其余的名次,则由Acaiá夺得。可见不同的豆种,优势会因处理得宜而把潜能发挥出来。
「巴西咖啡」口感中带有较浓的酸味,配合咖啡原有的甘苦味,入口极为滑顺,且带有淡淡的青草芳香,在清香为中略带苦味,甘滑顺口,是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