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冲咖啡给人的第一印象,大概是最容易接触的咖啡器具,但事实上它的复杂程度,可不亚于虹吸和意式咖啡机,影响的变因层面更广,具有多元变化,专业的咖啡讲师从
手冲咖啡所需的各种器物到冲煮技巧一一分析,让你不假他手,自己也能冲出悠闲和品味。
烘焙深或浅 决定酸与苦
在咖啡豆的选择上,以深焙和浅焙为最大的分野,浅焙豆多半带有水果般的酸甜香气,而偏好巧克力苦甜气息,则可以选择深焙的咖啡豆。浅焙的咖啡豆口感偏酸,过去认为比较难让台湾消费者接受,但事实上咖啡豆的品质和冲煮手法良莠不齐,黄琳智指出,好的浅焙豆是“酸甜”而非“酸涩”,拥护者众多。
咖啡豆分为单品豆和配方豆两种,其中配方豆就是以“截长补短”的概念,混合数支咖啡豆来打造咖啡的滋味和口感,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合或不适合,最好的方式就是在选购之前,在店家单点一杯来试喝,确认自己的喜好再下手。
咖啡豆保存 室温加密封
选购焙好的咖啡豆带回家,建议置放在通气但密封的容器当中,像现在多数市售店家会装在拥有单向排气阀的密封袋中,就是最佳的贮存方式,浅焙和深焙会造成咖啡豆不同的脱水率,保鲜期约三至四周不等。
咖啡豆的保存以室温为佳,冷藏或冷冻都可能因为温度的变化或是咖啡豆内含的水分结晶,造成质地上的破坏,且咖啡豆内部的纤维具有吸附味道的特性,放在相对湿度高的冰箱,很容易吸附其他食物的味道,反而变成超强除臭剂。
电动磨豆机 粉质更均匀
一般人碍于预算考量,会考虑先入手手摇式磨豆机,但黄琳智强烈建议电动磨豆机,虽然一样可以磨出咖啡粉,但品质差异很大,“就像是你不会骑淑女车去环岛是一样的意思”,小富士或是Kalita都是推荐品牌,无论是刀盘品质和研磨出来的均匀程度都很稳定。
报系资料照
滤杯学问大 风味不一样
以材质来说,金属的优势是导热均匀,可是气孔过大,容易影响萃取程度;塑胶或是树脂材质的滤杯也占有一定市场,材质轻巧耐用,可是在温度上则有限制;目前最为主流的是陶瓷滤杯,其中骨瓷由于气孔少,更为上乘。
以造型来区分,有扇型和锥形两种,两者最大差别在于排水速度。黄琳智解释,一般人都知道浸泡久可以带来更明显的风味,但若是在冲煮过程浸泡过久,又可能会产生苦涩的滋味,扇形滤杯具备浸泡的功能,相对于锥形滤杯的大出水口,缺点是较容易产生阻塞问题。
因此,在多数滤杯的内缘,都可以看到一根根的“肋骨”,每一款滤杯的设计都不一样,可以打造出不同的萃取模式,有的仅在下半部凸起,有的从杯缘延伸至杯底,有的弧形设计有如贝壳的螺旋一样,就是为了增加气体流动。
咖啡粉和水 比例1:12恰恰好
手冲壶目前最主流的还是铜制细嘴的宫廷壶,但黄琳智认为水柱不够强劲,推荐的是另一款不少咖啡职人钦点的“月兔印”,壶身至壶嘴的设计可以提供稳定而强劲的水柱;至于下壶只要选择有刻度的杯子即可。
咖啡粉和水的比例,约1比12,也就是15g咖啡粉,可以萃取出180cc左右的咖啡液。冲煮的水温建议在90度以上。
给水的方式是从中心开始注水,然后顺著同一方向绕圈往外,因为每一种滤杯在舀入咖啡粉后,咖啡颗粒最多也最深的地方,一定是中心位子,为了确保连中心的咖啡粉都能均匀吃到水,得从中心开始给水。
闷蒸技巧 让咖啡颗粒均匀吃水
很多人谈
手冲咖啡的技巧,都强调“闷蒸”,所谓的闷蒸指的是第一次给水的时候,咖啡颗粒接触到水分,开始互相排起推挤,而产生膨胀的现象,暂停的目的是确保颗粒可以均匀吃水,让接下来的萃取过程完整顺畅,在“膨胀快要停止”的时候,就开始继续给水,每一次都要给到比上一次更高的水位,直到萃取到所需的份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