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烘焙过程中,烘豆者总会一直思考,这些风味与层次感的来源到底再什么阶段产生? 导致产生的控制点为何呢?
以我个人而言,烘焙过程中最主要的思考方向先从一个主要目标开始:烘出来的咖啡豆要用来作为什么用途?
杯测?
品尝?
综合配方?
单品?
……
先有个明确的目标,再来思考如何达到这个目标。
而中间的过程该如何制订烘焙计划,并根据烘豆机的特性去调整计划过程中烘焙的手法。
有人问我,香气与层次分明该如何烘焙,因为烘较深的状况,香气虽然明显,但是层次就相对较差。 这是传导热吃比较多的状况吗?
以烘焙计划的制定而言,较多着墨的部份都是入豆到150度这个阶段,因为就我个人的看法,这个阶段吸热是主要的工作,当然吸热的过程也会包括了各种现象的产生,而这些现象的产生会导致豆子进入一爆的状态。
单纯来说,就是梅纳反应这个过程!
梅纳反应需要的几个要素:
蛋白质、还原糖、高温、干燥无水。
梅纳褐变的的温度是多少? 摄氏约118度C。
也要讨论一下焦糖化反应:糖受热后分子瓦解的过程。
而蔗糖达到摄氏185度C时会溶解成透明无色的液体。
根据《食物与厨艺:奶、蛋、肉、鱼》一书,焦糖化与梅纳反应各会产生以下香气:
— 焦糖化:甜、酸味、苦、果香、雪利酒般的气味、奶油糖、焦糖、坚果 — 梅纳反应:香咸、花香、洋葱味与肉香、绿色蔬菜、巧克力、马铃薯与泥土味、上述焦糖化的香味
从以上这几个点有发觉到什么呢? 以上的数据主要针对食物的烹调,但是针对咖啡豆烘焙有同样的要素。
水要达到至少摄氏100度C才会蒸发,很明显的可以察觉到在烘过程中130度C时,会有明显的水蒸气释出,而这个阶段梅纳反应开始了吗?
要看前段的吸热是否足够? 因为生豆的表面与豆芯吸热程度不同,表面已经进入水分蒸发的阶段并不表示豆芯也同样进入该阶段。
烘焙的过程中这些反应是渐次进行的,因此无法在一个温度点就直接判定该反应的开始或结束,我个人会从150度前去调整梅纳反应的开始与快慢,这时要考虑的一个点就是水分,梅纳反应需要的一个要素就是干燥无水, 但是咖啡烘焙的过程中都会伴随着许多的水分,假设100度C水份受热开始释出,也不表示咖啡豆烘焙过程中量测的温度真的已经达到了100度C。 这一点是可以去思考的。
所以烘焙时豆温显示100度C产生的现象要达到120——130度C之时才会有明显的水气产生的话,对于温度显示的过程比需要抱持一个参考的态度。
毕竟实际现象与理论是有误差的。
然而咖啡烘焙完后仍然具有水份,这一点无庸置疑,既然保有水份的状况下,梅纳反应的过程真的完整吗?
我们在追寻烘焙产生的美味分子,这些都是咖啡豆里的物质受热后反应出来的,而梅纳反应要完整的一个要点是干燥无水,那烘焙过程中的表现,水份释出的同时有产生梅纳反应吗?
我觉得是程度上的不同。
因为同一个阶段(120——130度C)水份释出的同时,可以认为生豆吸热才达到让水分释出的温度,而梅纳的温度较水蒸发的温度多18度,那可以解释150度时豆体转黄的阶段是梅纳反应的开始?
也许可以这样认为?
从上述的胡言乱语中也许可以推导出,高热风比的目标,就是让水分在梅纳反应前进可能的排除,使梅纳反应的温度降低,这样可以延长梅纳反应的时间;如果梅纳反应因为水分的存在而延迟产生,同时焦糖化现象也逐渐产生, 这样是不是可以认为进一爆前的梅纳反应不足导致风味的减少,而同时焦糖化的现象也增强了焦糖化风味的明显?
很饶口吧!
换个说法:进一爆的水分太多会让口感增强,同时也有可能产生苦味。
推导出来的另一个想法:进一爆的水分较少,梅纳反应较完整,香气明显,而焦糖化反应较少,下豆温度较低(浅焙),可以表现的风味较复杂。
可以这么认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