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咖啡师交流 请关注咖啡工房(微信公众号cafe_style )
某天早上,阿凯打电话来说后山的咖啡树开花了,约了下午两点在芝山加油站见面。
一路上有点儿兴奋,早就知道阳明山上有咖啡树,只是一直不得其门而入,阿凯说好像有三个品种,一个是大叶种,一个是阿拉比加种,另一个就不知道了,管他是哪一种,在都市里能看到咖啡树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背阳的斜坡上,咖啡树夹杂在其他的树种中,不仔细看还分不出来,不过现在是开花期,白白的花挂满枝头很好认。斜斜的坡有点陡不是很好走,不小心还滑了一跤。很久没有走山路了!
枝头上白花的背后掺杂著绿色的小果实,一颗连著一颗形成一串,一串一串的的包夹著树枝。土土的,很不出色,大概是野生的关系吧,没有图片上那样密集地很丰富的感觉。树底下有一些小小的芽,还有一些小树苗,因为没有采摘的关系,果实熟了自动掉落土里,有的腐烂,有的继续它的生命旅途,自然形成一区一区的咖啡树的地盘,说是地盘也不大,总共只有三丛,每一丛约有七八颗成树,每棵树大约有二到三迈克尔,不难采,不过地势的关系,树顶上就只能望而兴叹了!
开花以后大约要两三个礼拜果实才会成长,由绿转红还要两个礼拜吧,又约了一个月后再来看看有没有红色的樱桃果实可以采。阿凯说他如果看到果实成熟了就会通知我。
再次上山是一个半月后的事,这次红色的果实已经结满了枝头,中间还杂著深绿色、暗红色的,还有一些营养不良的,准备了几个塑胶袋就采将了起来。采著采著,逐渐体会出果实采收的难处,高低起伏不平又是斜坡,果实又结的稀稀松松的,没几下就觉得累了,而且丛与丛间相隔的蛮远的,一阵子下来只采收了一公斤多的量,顺道挖了一些树苗准备带回家种种看。
收获不重要,过程才是重点,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上的经验永远都隔了一座山,亲身体验过后感觉咖啡的功力又加了一层。开始处理红色的樱桃吧!
仔细的清洗干净,一部分用瓶子装起来连皮一起发酵,一部分剥皮后装瓶发酵,一部份剥皮后立刻清洗。剥皮后露出了一层黏黏的薄膜,用清水洗不掉,洗了之后还是黏黏的,原先以为这层薄膜是银皮,后来才知道是外皮。洗不掉,想想就和已经装瓶的种子一起发酵吧!
第二天,打开瓶子,一股酸味冲鼻而来,真不是好闻!不过用水洗一洗,昨天那洗不掉的黏液竟然一冲就掉了,原来发酵还有这个功用。洗掉了黏液就露出了外皮,接著,用布将这些咖啡豆擦干,分成两份,一份放在垫著报纸的宽盘子里让它干燥,另一份用烤箱略为烘干后,将外皮剥掉再放到罐子让其自然干燥。
第三天,发现两份生豆都明显的缩小,另外一份没有剥皮的樱桃果实,则呈现干枯变暗的样子,味道仍带著果实的原味但更浓一些。
又隔了两天,看看那剥皮的种子也干燥的差不多了,想想准备来煮咖啡吧!就将这些干燥的生豆秤一秤;竟然只剩下大概十分之一的重量,也就是说,原先一公斤多的樱桃果实处理后只剩下一百多公克,搞了好几天所得的收获只能煮五、六杯,原来种植咖啡还真不是好赚!
手边刚好有朋友从网络上购买的烘焙机---fresh roast,一次可烘焙60公克,刚好可以烘焙两次,烘焙好后又放了一天,准备煮来喝时离采收时已经一个礼拜了,真是“不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优雅的酸味,水水的质感,不浓,不涩,不过有一股很熟悉的味道,一时想不起来,仔细的在记忆里搜寻---这个味道很本土!莫非------?问了阿凯,果然不错,咖啡树生长的土壤是---“蕃薯田”!难怪浓浓的蕃薯味!
有了这次经验后,我开始珍惜每一颗咖啡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