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咖啡师交流 请关注咖啡工房(微信公众号cafe_style )
“你好你好,真的辛苦了,谢谢喔。”然后我们慎重地交换名片,前面的繁文缛节都没有,只是看到我们的到来很讶异,“难怪我一直记得下午好像有什么事情。”鸦埠咖啡(Yaboo)老板娘Emily急说著,等一下我得去烘豆,至少要半小时才能开始聊。
不讨喜但是聪明的鸟类
Yaboo当然不是Yahoo(奇摩),是取“鸦埠”的谐音,乌鸦是聪明的鸟类,但总是不那么讨人喜欢,而埠是港口的意思,因此希望这间咖啡店能聚集一群不虚伪而低调的人。
放眼望去整间店,有点文青,也不铺张,大家安静地在位子上想著些什么、打著电脑,在这里感觉会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idea。
许多名人来过,但是被提醒才知道原来是张悬、李烈、骆以军等名人,Emily说:“我不喜欢特别去行销的感觉。”
不喜欢浪费时间,要做什么就去做
(老板娘Emily烘完豆子,坐下一起聊天)
私立卫理女中毕业,考上辅大心理系,父母观念传统,希望她好好当个心理师,但她就偏偏爱待在舞蹈工作室教舞,高中那时的她,根本没想过要当“咖啡人”。
她又说,虽然大学时代有点爱打抱不平,对于看不惯的事就很生气,曾以为自己适合当调查员;也曾短暂在医院工作,但每天面对各种不同的复杂情绪实在受不了。
她不喜欢浪费时间,就溜去台北新开的精品咖啡馆打工,一待8个月,老实说当时生意并不好,但反而有更多机会与空闲学东西。
问她到底怎么筹备开店?“不懂的就自己一直去看去学啊、自己想啊!”当了六年多“咖啡人”的Emily果决地说。感受出来她的血液中藏著父亲身上企业家的灵魂。
她不讳言地以“台商之女”为荣,机灵精明的她打定主意后,26岁就和姐姐Tina一同走进了咖啡的世界。开店半年多,父亲都不知道——直到6年后的今天,爸妈三不五时就来女儿的店里走走。
开一间看不出来开几年的店
(姊姊Tina分享她过去采访不同居家风格的经验)
谈到设计风格,当年是流行IKEA,后来是工业风最近又流行起北欧风,台湾就是一直跟著国外潮流在走,因此Emily信誓旦旦地说,“就是要开一间看不出来开几年的店!”
担任过居家线记者的姐姐Tina则从采访对象中领悟,“只要不去设定风格,就不会因为店里是工业风,就被局限在工业风的东西。”
“开店以来,这里从一个被孕育出来的空间,到每次进来都有被保护的感觉,越来越有灵性。”说完她也承认自己最近在上心灵成长的课程。
从憎恨者到修行者
大学读心理系对于现在开店有帮助吗?Emily说,“超级多的!好多客人都找他分享疑难杂症,有些甚至成为了朋友。”而姐姐Tina这样形容她,虽然口口声声说著自己是偏激、叛逆与反社会,但对待客人也只有她能够服服贴贴,尤其是对“奥客”。
Emily自比性格为一个“Hater”(憎恨者),就是要找一个很强的人然后去恨他,然后想办法赢过他。但年轻的反叛一定要被打脸,被打了才会变成是自己的。
那现在的反叛是什么?或许在服务业待久了,被磨得更加圆融,从憎恨者到修行者,还是保有不允许有负评的完美主义,自嘲有控制欲的她,挑战著每个阶段的目标,从面对客人到烘豆与教学,咖啡这条路上,踏上了,跪著要走完。
姊妹互补,成就今天的鸦埠
店里由两姊妹带著员工一起经营,一个爱好自由不喜欢被局限,姐姐Tina定位自己为厨娘和公关,前半年被关在店里一直有忧郁症窒息的感觉;而妹妹Emily则乐于待在店里,把每天遇到的细琐小事,转化为咖啡馆的自由浪漫。
Tina最后强调,现在的咖啡馆不能只提供专业的咖啡,还要有社交功能有人文和设计。她们经常发现很多人把他们的人生写进脸书动态、虚构的剧本里,然而真实的故事仍然在这间大安区巷弄的咖啡馆里,持续上演。
后记:“鸦埠咖啡”也走过三波转型
IMG_4630(店内菜单上有特别的选择,随便你以及随便我)
Emily说,刚开店时,客人进来就随便坐很casual,但除非那个人也很随意,不然客人其实留不住。当时员工只要会操作咖啡机就可以站吧台,在咖啡香的地方上班,这就是所谓的浪漫。
那时生意很差,整间店像鬼城,才意识到“至少要带个位吧,拜托!”她重新订定店规,喜欢上班看风行网的员工就会离开,大家开始想要认真对待客人。这是她的第二次转型。
后来,又走了一批人,她认为煮咖啡不能模仿一些动作就好,“不要以为你会拉花就会冲咖啡,我开始要求大家有没有办法喝得懂,你是Barista(咖啡师),就要有办法呈现手上的豆子。”
但很多咖啡人“一夕成魔”也是因为太想让人知道你有多用心,“认为没人懂你的好咖啡,就觉得孤单寂寞觉得冷”,这点,她其实自己也还没真正看开——坚持好像是“咖啡人”某种的DNA。
店家资讯
粉丝专页:鸦埠咖啡 yaboo
营业时间:12:00-00:00
地址:台北市大安区永康街41巷26号一楼
电话:02-23912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