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是全球最大的群岛国家,18世纪荷兰殖民时期引进阿拉比卡种咖啡开始种植,直至近代成为产量位列全球前五大的咖啡生产国,主要产区位苏门答腊、爪哇与苏拉维西三个岛上。苏门答腊岛北部地势海拔相对较高,塔瓦尔湖所在的亚齐省及托巴湖座落的北苏门答腊(林东即位于此省)两处是主要的阿拉比卡种咖啡产区。亚齐省(Aceh),位在印尼苏门答腊岛(Sumatera)的东北边,邻近有两个(注一)印尼重要的咖啡产区:Gayo山区与多巴湖(LakeToba)产区。其栽种的咖啡树种为阿拉比卡(Arabica),而在苏门答腊岛北部又称其为曼特宁(Mandheling)。我们在短短的两个礼拜,主要走访位在Benermeriah县的Gayo咖啡豆产地。
在印尼有一种独步全球的处理咖啡的方式,称为“湿脱壳”,全世界只有在印尼这个地方找得到这一种特殊的处理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咖啡豆还没晒干前就先行脱壳,等要出口前再将潮湿的咖啡豆继续晒干至12%到13 %,亚齐棉迦亚位于湖侧的海拔约 1,200 —— 1, 400 米的山坡上,咖啡沿著山坡生长,更需要抵抗迎面而来的湖面强风。生豆出口前,特别被安排在干处理厂经过三次手选的瑕疵挑选。风味呈现上,除了印尼典型的浑厚口感外,亦带有迷人的柑橘酸度,回甘余味绵长,能体会到温和馥郁中的活泼因子,跳跃的微酸混合著最浓郁的香味,回甘余味绵长,
印尼横跨赤道两侧,湿热的热带雨林气候雨量丰沛,有肥沃火山壤土给咖啡带来丰富养份;但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直到1924年才开始有栽植咖啡,多半采传统遮阴、不施农药的有机栽培。当地气候潮湿,带壳豆经初步水洗、发酵处理,经1——2天曝晒,生豆含水率仍有30%——50%,即先剥除种壳再继续干燥,以缩短生豆干燥的作业时程;约再2天的干燥时间,就能让咖啡生豆的含水率降至12——13%。印尼这种独特的半水洗处理法当地人称之为Giling Basah,又称湿剥除法(wet-hulled)。
俗称
曼特宁的苏门答腊阿拉比卡咖啡,此一名号出于当地古老的原住民族,传言1940年代日本占领苏门答腊,一名士兵对在北苏门答腊当地喝到的咖啡惊为天人,而询问当地人这是什么咖啡;但因语言不通,对方误解为问他是何许人也,而回答自己所属的曼代宁族,后来出口时又因为音误成了曼特宁,阴错阳差下成为苏门答腊岛咖啡的代名词。
‧生产者:当地小农
‧处理法:湿剥处理
‧分级: 15——18 目
‧海拔:1000——1600米
‧品种:Catimor, Caturra, Typica, Sidikalong
‧风味:鲜切杉木、奶油、烤杏仁、甘草、黑巧克力、口感厚实
因为一开始潮湿的关系所以导致“湿脱壳”的咖啡容易产生非常多的瑕疵豆,所以绝大多数的‘曼特宁’咖啡 都做为商业豆使用,都但是如果处理得好,哪一种美味是不可思议的,是其他咖啡永远都喝不到的一种非常特殊的“异国风味”
前街推荐冲煮:
滤杯:KONO滤杯
水温:88度
研磨度:小富士研磨度4
冲煮手法:水粉比1:14,17g粉,第一次注水25g水量,进行30s闷蒸,第二次注入至238g水量,萃取时间2:30秒左右
分析:KONO杯底端的肋条并不是很多,滤纸紧贴在滤杯上,达到限制气流的目的,这样可以使水与咖啡粉能够在滤杯中有更长的接触浸泡时间,保证粗研磨的萃取时间和萃取率。这样能够让咖啡粉得到充分的萃取,提升了醇厚的口感,让味道更佳集中。
风味:均衡度高,干净,口感厚重扎实,尾韵持久黑巧克力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