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对于咖啡在中国的传播与种植,以及整个中国咖啡产业的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让我们跟象邦一起,站在世界咖啡种植带的新起点上,回望一个世纪云南咖啡潮,在其中探索
云南咖啡崛起的密码。
●公元6世纪,相传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个牧羊人,因羊吃了一种红色果实而异常兴奋,进而发现了咖啡树。经过千年的辗转传播,从非洲到阿拉伯半岛,再到欧洲,而后随着大航海和殖民者的脚步在南美和亚洲大量种植,咖啡的香气在全世界弥散开来。
●直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千年东方古国受到了来自西方世界的剧烈冲击,封闭的国门渐次打开,咖啡才在这滚滚浪潮夹裹中涌入中国。
当时许多传教士自越南边境进入云南传教,影响至深。1904年,一位名叫田德能的法国传教士来到云南朱苦拉村,并入乡随俗地修建了一座当地风格的教堂,这座教堂至今仍矗立在村子中心,成为地标性建筑。
为了满足对咖啡的需求,田教父在教堂外种下中国大陆第一株咖啡树,揭开了一个世纪云南咖啡种植的序幕。田教父教会当地村民种咖啡、喝咖啡、出售咖啡。从此,当地的村民开始有了自种、自磨、自饮咖啡的习惯,并延续到了今天。
●1905年,中国内地第一间咖啡馆在蒙自诞生,取名“滇越铁路酒吧间”。不仅出售咖啡,还出售酒精饮料,是咖啡馆与小酒馆的混合产物,也是欧洲咖啡馆的主流模式。
●1910年,滇越铁路正式通车,云南被迫成为开放的窗口。独具法式风情的各种舶来品,随着一列列钢铁巨龙翻山越岭而来,咖啡由此逐渐风靡,并伴随着滇越铁路不断延伸,走向全省全国。
●二战期间由陈纳德创建的飞虎队,成为昆明上空一个浓墨重彩的传奇记忆。伴随着飞虎队的到来,昆明大街小巷出现了不少咖啡馆,还有很多美国咖啡在南屏街中段的高山铺出售,价格也不贵,普通老百姓都能买得起,因此对一些老昆明人来说喝咖啡便由时尚生活转为日常生活。
由越南女老板阮民宣在昆明开设的“南来盛”咖啡馆,以新鲜研磨咖啡为招牌,爱国华侨陈嘉庚曾是这里的常客,沈从文在这里宴请过胡适,周恩来也在这里喝过咖啡,认为味道与他青年时期留学法国时相差无几。
云南南部地处北纬15°至北回归线之间,恰好位于世界咖啡黄金种植带上,地形以山地、坡地为主,海拔在1000——2000米,土壤肥沃、日照充足、雨量丰富、昼夜温差大,成为全球优质咖啡最适宜种植区域之一。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为供应苏联,云南开启了大规模的咖啡种植,并在国际市场大受好评,被认定为咖啡中的上品。而随着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云南咖啡农大面积砍伐咖啡树改种其他,发展的脚步再度被打断。直至1988年,跨国咖啡巨头雀巢进入云南,培育咖啡种植业,才重启了云南咖啡的产业化道路。
经过百年曲折迂回,云南咖啡产业终于在21世纪到来时,站到了世界咖啡舞台上,接受全球市场的注视与检验。特有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也引起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咖啡被写入十二五规划,成为云南继烟草、茶叶之后的第三大产业。
●据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 2015年全省咖啡种植面积达到185万亩,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国总量的99%,在普洱、西双版纳、文山、保山、德宏、临沧各地都有广泛种植。
与世界咖啡千年种植传播相比,
云南咖啡百年引种历史和近三十年的产业化道路并不算漫长,更像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生命。
而规模和产能迅速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土地冲突,种植技术缺乏交流和指导,生产及经营模式单一,没有形成产业标准,缺乏与全球专业技术和经验的交流,缺乏具备影响力的本土优质品牌等等。这些都将会成为云南咖啡产业未来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和隐忧。
在这个咖啡早已进入全球化贸易的时代,云南是像世界咖啡带上的许多区域一样,无法摆脱雀巢、星巴克等跨国公司原料基地的命运,还是以其强劲而蓬勃的生命力实现崛起,成为世界咖啡的新一极?这是值得全行业共同思考的命题,也是需要当地政府和每一个本土企业持之以恒、不断探索和努力的艰辛事业。
前街咖啡烘焙的小粒种铁皮卡云南咖啡豆-【云南花果山咖啡】在品牌和品质上都有充分的保证。而更为重要的是,性价比极其高,一包半磅227克,价格仅60元左右。按照每杯咖啡15克粉来计算,一包可制15杯咖啡,每杯仅需要4元左右,比起咖啡馆出售动辄几十块块一杯的价格来说可谓良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