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果实变成咖啡生豆的处理方法?咖啡
生豆发酵属于蜜处理吗?
多数台湾咖啡生产者都被困在水洗处理中,一方面误解,二方面一知半解,三方面认为怀有惊世武功秘笈。以致台湾咖啡品质长久被囚困池水中,无法脱身。消费者难以见其真面目。可惜!
一般会以
泡水发酵的原因,主要认为发酵需要在水中完成,是水促成发酵。这种理解也许部份对,却非完全正确。由于对泡水发酵的认知,因而发展出静置泡水发酵与活水发酵二种方式。在这里想表达一个观念,泡水发酵并没有错,也是可以完成发酵工作。只是无论静水发酵或活水发酵,都容易在过程中产生污染品质的因素。换句话说泡水发酵不容易做。
最早,咖啡果实采收后只要让其铺晒在日光下,直到干燥,是为日晒法。整个过程极少用到水。是一般生产者即能操作的方式。
当生产者把外果皮剥开之后,期待能缩短干燥时间,并且降低日晒过程遭遇潮湿雨淋所造成的发霉等不良气味。却没料到果皮内那层胶质体更难搞定。因而想到用水来脱除胶质体的方法,因为胶质体主要由果胶和糖分组成,容易溶解于水。把胶质体脱除之后的咖啡豆,很容易进行干燥,操作起来很干净顺手。
所以,早期认为发酵的目的是为了脱除胶质体。脱除胶质体后的咖啡豆,很容易进行干燥,并且缩短很多制作时间,相对大量增加产能。因而出现不少超大型后制处理厂,亦使后制处理变成一种生产者无法碰触的专业技术与专业设备。为了增加产能,为了缩短制程,产生不少以生物或化学添加物的脱胶法,再配合干燥机械设备的应用。这种制程的重点只在大量制造咖啡生豆。大多数生产者退居咖啡果实供应角色,无缘参与后制处理。标准殖民主义社会型态。
大量生产水洗生豆,相对制造出大量废污水。这些排放自咖啡后制处理厂的废污水,严重污染各重要咖啡产区的溪流。
由于咖啡消费市场对大量生产水洗豆的品质低劣感到厌烦,兴起对咖啡品质提升的要求。咖啡品质提升成为各种国际性讨论的重要议题,在各种决议中经常出现淘汰低劣品种,提升优质咖啡品种计划,以及改进咖啡后制处理以提升咖啡品质计划。再随著精选咖啡specialty coffee观念的提出与完成定义,使咖啡选种工作受到重视,各种精致后制处理方式亦逐渐成型。发酵不再著重在为了脱除胶质体,反而加强发酵本身所可能增加咖啡品质提升的可能性。把重点放在寻求咖啡果实内部的胶质体,扮演著影响咖啡品质的什么角色。因此,对发酵的了解不再为了脱除胶质体,而是整个发酵过程中,胶质体发生了什么化学变化,产生了那些化学物质?而那些化学物质对咖啡品质提升有帮助?那些化学物质对咖啡品质有负面影响?
基于以上智性的理解,对邀请来讲习的国外专家相对有这些相关期待。为了提供台湾咖啡生产者对水洗式的了解,而有去年底的一场讲习会。可惜几位用心的参会者反应出他们只听到不完整的片段,认为该次训练会有暗步。因此,这篇文章的用意之一为补充当时参会者一些资料,供今年制作新豆的参考。
前面提到水洗式的新观念,在注重胶质体在型塑咖啡品质的重要性。因此,舍弃泡水发酵以脱除胶质体的做法,不再关心泡水时间多久等问题。在这里提供三个水洗式做参考:
1.第一种为一般水洗式:
果实采收后先挑选出优质成熟度够的果实,完成去皮,自然发酵12-24小时,清洗干净,浸泡水中24小时,清洗干净,日晒干燥。
注:正常温度下发酵时间一个晚上已够,约12-15小时 。看情况决定,不一定要发酵到24小时。
2.第二种是卢旺达咖啡的水洗处理法:
果实采收后先挑选出优质成熟度够的果实,完成去皮,自然发酵12小时,清洗,第二次泡水发酵24小时, 清洗干净,浸泡水中20小时,干燥。
3.第三种就是所谓肯尼亚式水洗式:
果实采收后先挑选出优质成熟度够的果实,完成去皮,自然发酵12小时(以达到pH 4.5-4.8为准) ,清洗(洗除80-90%胶质体),自然发酵24小时, 清洗干净,浸泡水中24小时(水面5-7厘米) ,干燥。
后制处理的几个注意要点:
1.注意咖啡果实的成熟度,应用糖度计(屈光计)测定胶质体所呈现屈光度做判准参考,达到18-20以上表示糖度表现足,为最佳成熟度果实。
2.采收后的果实挑选,去皮后挑除劣豆,干燥过程中挑除劣质豆。
3.第二和第三种方式都把发酵切成二次进行,第一次发酵时间都是12小时。以自然发酵方式来说,正常只需6-8小时即有不错发酵表现,在经过3-4次充份搅拌发酵中咖啡豆,以12小时为单位,达到整体充份均匀发酵效果。第一次发酵约可完成脱除80-90%胶质体,经过清洗后,继续进行第二次发酵,脱除剩余胶质体。第二次发酵中的胶质体量不多,像卢旺达式虽有泡水发酵,产生臭味机会已降低很多。
4.
发酵过程中以pH测定计追踪测定pH发展,做为发酵程度参考。一般以pH4.5-4.8为发酵完成,马上进行清洗工作。但是,pH4.5-4.8只是做为发酵程度的观测参考,未必与最佳咖啡品质有关。请后制处理操作者好好思考这个意义。pH4.5-4.8的测定值表示一个临界点,大于这临界点,是洒精发酵过程;小于这临界点,表示溶解液的酸度增加,已经进入极度醋酸发酵过程。请记得所谓发酵指洒精发酵(糖份分解)和乳酸发酵(乳糖分解),应避免醋酸发酵。这数值不只是经验,更有理论根据,绝非乱掰的。
5.最后把完成发酵并清洗过的豆子浸泡水中,主要目的可以提升咖啡豆品质,以及使咖啡生豆展现完美一致的蓝绿色调。早期研究论文提到完成水洗后的咖啡豆,如遇阴雨天,不方便铺晒干燥情况,可以浸泡干净水中一或二天,待天晴再进行铺晒,而对生豆品质影响不大。在这里,这过程变成改善生豆色泽与稳定品质的重要步骤。
6.为更精确了解发酵,请参考洒精发酵,醋酸发酵,以及发酵过程中臭味产生等几个重要原理。
7.为了解不同阶段咖啡豆泡水的差异性,可以把带胶质体咖啡豆和脱除胶质体后的咖啡豆,分别浸泡水中,以12小时,24小时,以及36小时等做观察。 比较二者之演变差异。做过这种观察之后,将给你的咖啡后制处理增添数倍功力。
8.特别叮咛:制程中的时间数字只是参考值,不是绝对值。制作者应找出自己所处位置与季节的适当时间值。
干式发酵却会产生像是成熟果干、葡萄酒般柔软顺口的香气
这是因为也门的湿度比巴西更加干燥
而巴拿马等中美洲国家的干式发酵处理技术则较巴西更加先进
发酵过程严格监控酵素浓度、咖啡果肉含量及发酵槽内温度等等
完熟采收的咖啡樱桃果实,脱除果皮、果肉与果胶,取出的种子,即为咖啡生豆。而脱除果肉取得种子的过程,就是所谓咖啡豆的后制处理,一般常听闻的处理法大致可分为三种:日晒、水洗、蜜处理,其间主要差异,在于是否保留果肉/果胶与咖啡豆进行发酵的管理。
同前文所述,水洗处理,是将咖啡果实采收后去皮浸泡,发酵后洗去黏膜后干燥;蜜处理,将咖啡去皮后不遇水,直接晒干/烘干而成;日晒处理,则是将咖啡果实连皮带肉晒干/烘干而得。
处理法之于风味的形塑,在于发酵风味的管理。咖啡也好、茶跟酒也好,饮的风味,很大部分是由来于发酵作用产生的芳香物质。关于咖啡豆的发酵作用,便是发生在采下咖啡果实至咖啡生豆完全干燥,之间。
日晒处理,因为连皮带果日晒,保有最多的糖分,花费最长的时间干燥,发酵程度通常最高,发酵风味也最显著而强烈。
水洗处理,则因为一开始就脱除果皮跟果肉,仅留附著于咖啡豆上的果胶,浸泡发酵后再洗净干燥而成,发酵风味相对干净而有果酸感。
蜜处理,去皮但保留部分的果肉与完整的果胶,不浸泡直接进行干燥,发酵程度介于日晒与水洗之间,风味也介于两者之间,再依照发酵程度的不同,由低至高再区分为白蜜、黄蜜、红蜜、黑蜜等。
因为发酵作用不可逆,一旦过头就回不来,发酵程度的控管,大大决定了咖啡豆风味的优劣。发酵的几个要点:糖分(发酵原料)、水分(发酵条件)、温度(发酵条件)、氧气的有无(发酵条件)。其中,水分管理/精准的干燥,是台湾咖啡豆近年品质显著提升的关键。台湾的咖啡产地,日照条件并不稳定,干燥时间的变动幅度太大,会造成品质的不稳定,是以台湾的精品咖啡庄园,多配有烘干机,透过烘干辅助,将发酵的时程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也确保咖啡生豆的完全干燥与保存性。
这一两年台湾咖啡庄园们陆续摸索尝试的“低温低氧发酵”、“无氧发酵”等处理法,原理在于“有氧发酵”与“无氧发酵”作用不同,生成的风味产物不同,而无氧发酵的发酵风味可能在风味品评方面有稍高的评价,但制程目前都还在试验中,目前听闻,在中海拔的南投产区,成效不错。
相对于风土、品种,处理法造就的发酵风味,很大程度是人为可管控的,也最直接地呈现,咖啡庄园主人之于风味的选择与喜好。后制处理的风味,可说是,咖啡生豆风味中,最有人味的一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