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是个有着3,000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从阿拉伯半岛南部移入的含米特人是最早的居民。
公元前975年孟利尼克一世称王。公元前8世纪,建立努比亚王国。
公元1世纪至976年,在北方的阿克苏姆建立埃塞俄比亚帝国,又称阿克苏姆王国,4~5世纪基督教传入埃塞俄比亚。12世纪~1270年,建立了札格维王朝。
1270年,建立阿比西尼亚帝国。[3]
西方殖民主义早期入侵时期
16世纪葡萄牙和奥斯曼帝国相继入侵。1867年英国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1887年苏丹人马赫迪军队入侵。
1889年,孟尼利克二世称帝,统一全国,建都亚的斯亚贝巴,奠定现代埃塞俄比亚疆域。1890年,意大利入侵,排挤英国势力,宣布埃塞俄比亚为意“保护地”。1896年,孟利尼克二世率兵在阿杜瓦大败意军,意被迫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1]
塞拉西皇帝统治时期
1916年海尔·塞拉西被封为摄政王,1928年登基为国王。1930年11月2日加冕为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1936年,意大利再次入侵,占领亚的斯亚贝巴,征服埃塞俄比亚全国,塞拉西流亡英国伦敦。1941年盟军击败意大利,同年5月5日塞拉西一世归国复位。1974年国内政变后下台
大量的咖啡生产(95%)都由小股份持有者完成,平均出产量为每公顷561千克。在长达几个世纪中,埃塞俄比亚咖啡农场的小股份持有者一直生产各种高品质类型的咖啡。生产出优质咖啡的秘诀就是咖啡种植农户通过几代人对咖啡种植过程的反复学习发展了环境适宜情况下的咖啡文化,这其中主要含概了使用自然肥料的耕作方式,摘选成色最红且完全成熟的果实以及在洁净环境下对果实进行加工处理。埃塞俄比亚咖啡品质、天然特性以及种类的不同都源于“海拔”、“地区”、“位置”甚至是土地类型的差异。埃塞俄比亚咖啡豆之所以独一无二要归功于其天然特性,其中包括了“咖啡豆的大小”、“形状”、“酸性”、“品质”、“风味”以及“香韵”。这些特性使得埃塞俄比亚咖啡具备了特有的天然品质,通常情况下,埃塞俄比亚总是作为“咖啡超级市场”供客户挑选中意的咖啡品种。
埃塞俄比亚每年的咖啡总产量为200,000吨至250,000吨。今天,埃塞俄比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之一,世界上排名第14位;非洲排名第四位。
可持续发展的咖啡文化
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生长在接近自然的环境中,经过多年在同样生长条件下的种植,目前埃塞俄比亚咖啡豆已经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环境。 超过60% 咖啡豆为森林产咖啡或者半森林产咖啡。
大面积种植咖啡的村庄所生产的咖啡大约占到了全国咖啡总产量的35%。这些采用多层咖啡种植体系的咖啡种植农场得到了精心护理。咖啡种植农户并不使用化学肥料,而是使用落叶、动植物残骸增加土壤营养, 除了咖啡,农户还频繁种植非咖啡作物。甚至连占全国咖啡总产量5%的庄园咖啡(由国有农场生产的咖啡)也呈现出森林类咖啡生产的特性。
地处最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埃塞俄比亚每年生产独一无二的高品质咖啡。埃塞俄比亚的咖啡种植周期每年会为国家带来收获的喜悦。美丽的白色咖啡花会在每年的三月至四月间竞相开放并且会结果。只有成色最红且生长成熟的果实才会在9月到大约12月之间被选中作为咖啡原料。新咖啡的出口从每年11月或者12月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