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知 来源:手冲咖啡: 咖啡庄园 > 2025-08-29 03:43:58
更多精品咖啡知識,請關註微信公眾號:前街咖啡
先来简单的说一下虹吸壶的来源,虹吸壶发源于欧洲,起源比手冲还要早70年,在1830~1840年间,德国柏林的洛夫(Loeff)最先发明了玻璃材质、上下双壶的虹吸萃取法并取得专利,后来经过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的不断改进,在20世纪中期,分别被带到了丹麦和日本,开始大规模走向了市场,在1950年代盛极一时。
而蓝山作为千禧年开启年代最受欢迎的精品咖啡,其名声可以说是无人不晓,那么如果使用酷炫的虹吸壶装置冲一泡前街蓝山一号咖啡豆,会是什么口感呢?
什么是蓝山咖啡?
蓝山咖啡豆是单品咖啡豆的一种,蓝山咖啡之所以叫蓝山咖啡,是因为蓝山咖啡豆产地是在牙买加的蓝山区域。牙买加的蓝山山脉被加勒比海围绕,天气晴朗时,太阳光线直射蔚蓝海洋,璀璨夺目的蓝色光芒映射在蓝山山脉,因此得名“蓝山”。
然而,并非所有产自蓝山区域的咖啡都能称得上是蓝山咖啡。蓝山咖啡豆还根据种植海拔分为牙买加蓝山咖啡、牙买加高山咖啡以及牙买加优选咖啡,再根据咖啡生豆的尺寸以及质量分为一号、二号、三号和PB四个等级。
其中牙买加蓝山一号咖啡豆是指种植在1000公尺到1700公尺的海拔,且咖啡生豆颗粒大小在17/18目,瑕疵豆比例不超过2%,为最高等级的牙买加蓝山一号咖啡。牙买加蓝山一号咖啡豆的品质优越,在其蓝山咖啡价格上也有所表现。
正宗的蓝山咖啡价格昂贵,这种世界顶级咖啡豆生长在肥沃的火山土壤上,环境温度适宜,拥有浓郁坚果风味,口感平衡醇厚。蓝山咖啡豆一般用作手冲咖啡,不少的小伙伴担心自己不能冲煮出一杯酸甜苦均衡且口感醇厚的蓝山咖啡,都会前往前街咖啡的门店求助于前街的咖啡师。
虹吸原理
虹吸壶的下壶可以称为容量壶,圆球状并标有几杯的水量刻度,用来盛放咖啡液,上壶为圆柱状,用来萃取咖啡,这一原其实就是利用物理学当中的虹吸现象。
当虹吸下壶的水加热后,会产生水蒸气与压力,将下壶的热水从玻璃管推升到上壶,开始泡煮上壶的咖啡粉。萃取好后,关火并移开火源,此时下壶已经呈半真空状,又失去向上的压力,下壶于是又把上壶咖啡液吸下来(如果要咖啡萃取液回流速度加快,可以用一个湿抹布擦拭下壶,这样可以让上下壶压力差更小咖啡萃取液回流速度更快。)咖啡渣被阻挡在上壶的滤布,完成萃取。
参数:1:10的粉水比,20克的粉,细研磨(EK43s磨豆机刻度9格/中国标准20号筛网通过率85%)水温90℃。
手法:在下壶装入200克水,待下壶水温90℃时将上壶插紧,水到了上壶的时候将粉投进去,进行搅拌让咖啡粉跟水充分接触,30秒后来回十字搅拌绕一圈,破坏粉壳,56秒时移开火源让咖啡液回流,(投粉开始计时)萃取时间为1分8秒。
接下来再来一个浸泡手法。
参数:1:10的粉水比、20克的粉、中细研磨(EK43s磨豆机刻度9格/中国标准20号筛网通过率85%)、水温90℃。
手法:在下壶装入200克水,待下壶水温90℃时将上壶插紧,水到了上壶的时候将粉投进去,进行搅拌让咖啡粉跟水充分接触,浸泡1分钟后移开火源让咖啡液回流,(投粉开始计时)萃取时间为1分32秒。
虹吸壶蓝山咖啡风味:巧克力、坚果、松木、奶油、普洱茶、焦糖。
虹吸壶用这两个手法来萃取的区别在于搅拌法萃取出来的黑巧克力风味会浓郁些,口感厚实,温度降下来有轻微茶感;而浸泡手法萃取出来的焦糖香气比较明显,温度低一些有坚果风味,口感略薄些,但很清甜,一个是比较厚实,另一个是比较清爽些.
当然口感因人而异啦,大家也可以通过自已的口感去选择喜欢自已的萃取方式~~不过关于虹吸壶,前街还有话要说,虹吸壶是在持续加热状态下萃取咖啡,水温尽量持续在86-94度之间,这样咖啡粉的萃取率较高,且持续稳定,变化因素较小,萃取出来的咖啡味道会比较稳定,即使是刚要入门咖啡新手的你也能煮出body的醇厚,一杯味道香浓的咖啡。记得每次使用完,要清洗滤布,一段时间后,要更换滤布,否则是很容易影响咖啡味道的哟~~
2025-08-25 16:42:57 责任编辑:未知
常见的咖啡产区
非洲产区
埃塞俄比亚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达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晒)-
肯尼亚咖啡- 卢旺达咖啡- 坦桑尼亚咖啡-亚洲产区
美洲产区
中美洲产区
本站推荐: 卡蒂姆咖啡豆| 季风马拉巴咖啡| 牙买加咖啡| 西达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亚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黄波旁咖啡| 巴拿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马拉卡杜拉咖啡豆| 罗布斯塔咖啡豆特点|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点| 巴西摩吉安纳咖啡| 巴西咖啡豆风味特点| 乌干达咖啡豆风味| 西达摩咖啡豆特点| 后谷咖啡云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亚红樱桃咖啡| 哥斯达黎加塔拉珠咖啡| 单品摩卡咖啡豆的特点| 卢旺达单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风味| 哥斯达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点|
专业咖啡知识交流 更多咖啡豆资讯 请关注咖啡工房(微信公众号cafe_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