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知 来源:手冲咖啡: 咖啡庄园 > 2025-08-09 00:51:01
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不仅是咖啡的发源地,也是咖啡基因的宝库。在埃塞俄比亚诞生的千千万万中咖啡树种中,光是铁皮卡与波旁两个品种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成就了如今在全球欣欣向荣的精品咖啡产业。
埃塞俄比亚咖啡文化有什么特色?
坐落于非洲的东部,埃塞俄比亚妥妥的属于热带地区,又地处高原,因此大部分地区常年气候温和。这里的人民以农牧业为主,咖啡就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传说,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高原上,有一位牧羊人卡尔在放牧时,偶然发现了自己的山羊因为吃了某种野生的红色果实而变得兴奋无比。好奇的他也采摘了一些回家品尝,食用后他觉得整个人神清气爽、特别亢奋,于是分享给村民们。随着消息蔓延,咖啡豆来到了阿拉伯半岛,种植和贸易也逐渐展开,咖啡豆开始了为期数百年的全球旅程。
虽然故事只是故事,但埃塞人确实自古就有喝咖啡的传统,早晨一杯香浓咖啡才能开启神清气爽的一天。村落的每个角落,空气中永远弥漫着咖啡香。在这里,埃塞人民很好地保留了咖啡最原始的纯净,他们用铁杵将炭火烤过的咖啡豆磨成粉末状,放入煮咖啡的壶中,煮沸的咖啡慢慢散发出独有的香气,过程中也会加上香料、糖等辅料进行调味,最后搭配传统面包一起品尝。
埃塞人有一项历史十分悠久的咖啡仪式,先是用平底铁盘将咖啡生豆烘烤至熟,然后用杵和臼捣碎,再放入一个名为“Jebena”的陶土壶里加水煮制。等到混着咖啡渣的热水沸腾起来,就意味着咖啡已经煮好可以品尝了。咖啡仪式共分为三轮,喝下的第一杯为Abol,此时长者要说祝福语;第二杯为Tona,众人开始闲聊家长里短,第三杯的Beraka象征着喜悦,喝完这杯,仪式才算真正结束。
在埃塞人的语言中,咖啡是“bunn”或“buna”,而咖啡的起源是卡法Kaffa,所以咖啡有时被称为“Kaffa bunn”。此外,“coffee bean”这个词通常被认为是是“Kaffa bunn”的英语化,英文的咖啡(coffee)就是源自埃塞的“咖法”(kaffa)这个地名。
埃塞俄比亚有哪些咖啡品种?
埃塞的咖啡种植以西部、南部区域为主,大约有一半以上都是属于小农种植模式,也叫田园咖啡,这也是埃塞俄比亚的主力生产方式。据了解,当地近120万的家庭都是以咖啡种植为生,每户的种植面积不少于4公顷。所谓田园咖啡,就是指农民在自家后院里将咖啡树与其他经济农作物混合管理,通常跟芭蕉树一同栽种,家家户户门前后院形成了独特的绿色景观。
由于小农种植的咖啡产量很少,当地会有大大小小的农户合作社或者处理厂,主要负责该区域的咖啡生豆处理。每到采收季,农民将自家咖啡树的果实打包,送到附近靠着水源建立的处理厂(合作社)进行统一处理,接着以处理厂的名义出售。打个比方,前街豆单上的果丁丁合作社咖啡豆就是采集了种植在耶加雪菲镇内的咖啡果,农户送往镇上进行统一水洗处理,最后以合作社的名义产出并销往世界各地。
如今我们能在市面上看到的阿拉比卡咖啡品种,均为铁皮卡与波旁的后代,是通过自然基因改变,人为基因改变、杂交研究所得。虽然如此,埃塞俄比亚地区仍然有着非常庞大的野生咖啡族群等着人们的研究与发掘。由于咖啡种类繁多,因此在埃塞俄比亚当地的农民种植的咖啡大部分都是混合的,因为无法细分,因此觉得部分的埃塞俄比亚咖啡豆都是混合品种,并统称为埃塞原生种(Heirloom)。
虽然如此,但只要是在同一个地区/产区种植的咖啡都能成为单品咖啡豆(单品并不是指单一品种,而是单一产区)。由于混合种植,每个品种的咖啡树所产出的咖啡豆大小、风味都有差异,因此前街咖啡留意到来自埃塞俄比亚,标记为埃塞原生中的咖啡豆颗粒大小不一,同时闻起来会有着柑橘类水果酸香。
经过中浅程度烘焙,埃塞俄比亚咖啡豆拥有着丰富的柑橘果类酸香,酸甜宜人,口感清爽,也颠覆了许多小伙伴对咖啡的印象与认识,因此受到了全球大部分咖啡消费者的喜爱。
如今埃塞俄比亚的咖啡产量高居整个非洲的第一以及全球排名第五。因此埃塞俄比亚咖啡豆也成为了许多咖啡入门必不可少的搭档之一,因为性价比很高,也没有传统咖啡的苦味,非常受萌新们的欢迎。
为此,一款来自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产区的水洗咖啡豆成为了前街咖啡产区精选口粮豆系列的一员。该系列咖啡豆主打就是高性价比,小包装,能让消费者不花大价格就能感受到埃塞俄比亚咖啡豆的独特魅力。
为了让大家能喝到更丰富的咖啡香气,前街咖啡保证所有咖啡豆的发货均在烘焙完成后的5天内发出,保证大家收到的咖啡豆是100%新鲜烘焙。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临索马里,南接坦桑尼亚,西临乌干达,北与埃塞俄比亚、苏丹交界,东南濒临印度洋。境内多高原,平均海拔1500米。肯尼亚气候多样,全境位于热带季风区,沿海地区湿热,高原气候温和,3500 米以上高山有时落雪。全年最高气温为 26℃,最低为 12℃。赤道以南主要属热带森林和热带草原气候;沿海地区为热带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越往内陆,其气候就越干旱,北部沙漠和半沙漠地带面积约占全国的 56%。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肯尼亚没有温度凸显的四季,只有雨季和旱季的区别。
肯尼亚的大部分咖啡都种植在海拔1300-2000米;平均温度在15-24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达900-1200毫米。肯尼亚山附近的高海拔高原地区提供了咖啡的最佳生长环境,其中包括Aberdare 山脉、Nyanza、Kisii、Bungoma、Kericho 和 Nakuru,在这些地区种植的阿拉比卡品种最早是从埃塞俄比亚引进的。
在肯尼亚中部产出的咖啡是境内位数最多的,质量最好的咖啡也是出自此处。肯尼亚西部的Kisii、Trans—Nzoia、Keiyo、Marakwet南部的Thika等产区的咖啡也开始受到关注。
早在上世纪30年代,肯尼亚通过斯科特实验室筛种,选育出SL28与SL34全国推行种植,由于这两个品种拥有非常优异的莓果类酸质,后来还被一些中美洲庄园移种,前年的哥斯达黎加COE冠军豆的品种就是SL28与瑰夏。
从此之后,肯尼亚都在不遗余力地发展对叶锈病具抵抗力的品种。Ruiru11是第一个被肯尼亚咖啡委员会认可的成功品种,大家可以理解成肯尼亚版的卡蒂姆。前街在杯测混Ruiru11的肯尼亚咖啡豆,风味上的表现酸甜感略少,略带杂感。这也证明了品种对于风味是有明显的影响。
肯尼亚咖啡中明亮的酸质前街认为离不开肯尼亚的特色水洗处理法—K72水洗。正常的水洗工序是在发酵水池浸泡24-48小时就干燥。而肯尼亚的工序是先进行24小时的水洗发酵工序,然后清理脱落的果胶,在干净的水池再发酵24小时,之后再次清理,再发酵24小时,达到72小时。这种高程度的水洗稳定地控制品质,以及表现出明亮的酸质,干净的清甜感。
然后再到肯尼亚的咖啡分级制度,肯尼亚的咖啡豆是以大小划分的,最好的是AA,其次的AB。按大小划分的好处是,在选育了品种后,咖啡豆颗粒大代表饱满、优质,对于烘焙也非常友好。这样,我们就能保证肯尼亚咖啡品质的统一。虽然我们还是能横向分辨出涅里、麒麟雅嘉、基安布等产区的具体风味差别,但是他们大体都是具有肯尼亚特色的明亮酸质、小番茄、莓果般的风味。(即第一口便能认出来是肯尼亚咖啡)
既然了解完肯尼亚咖啡豆的信息,那么则可以针对豆子的特点制定冲煮计划。肯尼亚的高海拔、火山土、好品种、精处理,造就了豆子颗粒饱满,豆子硕大,豆质偏硬、豆相好。
为了避免冲煮中出现下水堵塞现象。在研磨上,前街不建议过多的细粉,可以选择质量较好的磨豆机,或者使用筛粉器把细粉筛掉,粗细程度以20号标准筛通过率75%为准。
水温上,肯尼亚这款咖啡适合使用比较高的温度冲泡,这样能使咖啡的水果清甜感(小番茄)表现出来,前街建议使用93度的水温。
粉水比前街建议使用1:16,肯尼亚这款咖啡本身扎实的口感,即使冲煮至16倍的粉水比也丝毫不减,而1:16冲出来的浓度非常柔和,明亮的乌梅酸搭上小番茄的酸甜香气,非常舒服。
粉量,如果使用小号的V60滤杯,前街建议至少使用15克咖啡粉,如果使用大号的V60滤杯,建议至少使用25克的咖啡粉量。
注水的时候,可以把粉层抬高以及少绕大圈注水,这样可以削薄粉层的厚度以及充分萃取,避免(边缘)通道与(底部)堵塞的发生。
首先注入30ml的水闷蒸30秒,第二段注入120ml水量,注水由中心向外绕圈,直至表面全是金黄的泡沫后绕圈收缩至中心点,粉层高度至短肋骨的1/2。
三段注入90ml的水,以硬币大小划圈注水。待咖啡液全滴入分享壶后,结束萃取,时间为2分钟(误差10秒)。
这样的冲煮方法,能突出肯尼亚咖啡的小番茄的香气与甜感,也保证的扎实而透亮的乌梅酸质。
2025-08-02 10:39:04 责任编辑:未知
常见的咖啡产区
非洲产区
埃塞俄比亚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达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晒)-
肯尼亚咖啡- 卢旺达咖啡- 坦桑尼亚咖啡-亚洲产区
美洲产区
中美洲产区
本站推荐: 卡蒂姆咖啡豆| 季风马拉巴咖啡| 牙买加咖啡| 西达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亚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黄波旁咖啡| 巴拿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马拉卡杜拉咖啡豆| 罗布斯塔咖啡豆特点|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点| 巴西摩吉安纳咖啡| 巴西咖啡豆风味特点| 乌干达咖啡豆风味| 西达摩咖啡豆特点| 后谷咖啡云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亚红樱桃咖啡| 哥斯达黎加塔拉珠咖啡| 单品摩卡咖啡豆的特点| 卢旺达单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风味| 哥斯达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点|
专业咖啡知识交流 更多咖啡豆资讯 请关注咖啡工房(微信公众号cafe_style)